返回

2004年12月2日

审时度势,创新发展,有序推进 ——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5年中国 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5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马上就要划上圆满的句号,胜利地闭幕了!

  这次论坛和研讨会的召开,深受国内外有关部门和人士的普遍关注,又正值岁末年初、盘点展望的时刻,可谓适时地给大家提供了一场智慧碰撞的盛宴,一个思想激荡的平台,一次回顾反思、预测规划的机会。通过大家这几天来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座诸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三天的大会上,同志们认真地聆听了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许多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同时,还抓紧会内、会外时间,广泛地进行了平等的对话,真诚的交流,深入的沟通,从多角度解读和认识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了解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走向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

  这次会议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真正可以说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扩充了信息,开阔了眼界,增多了知识,今后,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家的目标一定会更加明确,信念一定会更加坚定,思路一定会更加清晰,步骤一定会更加稳妥,方法一定会更加得当 ,收获的效果也一定会更加理想。

  同志们,朋友们,马上就要分别了,请允许我借这个机会,再和大家讲几句话。

  首先,殷切地希望大家,时刻都不要忘记,留心观察、思考,认真分析、研究周围环境、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人类是环境之子。21世纪的最大特点,就是政治、经济、技术、商务等等社会各种状况,都处在持续多变的环境之中。“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不先观察、了解天下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想应付和处理天下之事,是十分困难的啊。2004年,中国经济,波澜起伏,有惊无险,现在可以说是大局已定,经济增长率不会低于9%。从国内、国际市场等几个方面来看,中国2005年的经济形势依然看好。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在体制、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生产要素中的三大要素——土地、劳动力、储备资金,仍未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配置,宏观调控的难度仍然很大,快速发展的经济仍然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具有敏锐的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聪明的智慧,科学准确地判断形势的千变万化,从容不迫地驾驭市场经济的波谲云诡,冷静果断地应付复杂局面的扑朔迷离。一位先贤说得好:“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这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其次,还要真诚地希望大家,时刻不要忘记,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

  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我们一定要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治而不忘乱,安而不忘危。任何时候,都不要趾高气扬,自以为是,更不可忘乎所以,利令智昏。

  最后,更要诚恳地期盼大家,时刻也不要忘记,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定还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抓好文化建设。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发现有一些企业的老总和一些管理者,他们成天老是被一些日常事务搞得焦头烂额,很难抽出时间去考虑一些深层次的、长远的文化建设的问题,而这又反过来导致其更加短视化、更加功利化,从而不得不形成“各领风骚二、三年”的局面。

  诚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可以忽视文化建设。任何物质资源都会枯竭,而唯独文化生生不息。21世纪的经济竞争,最后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是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尽管市场竞争残酷无情,但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奋斗,建造起了紧密团结如一人,敢于战胜自我,不断勇于创新的先进、科学文化的时候,它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光阴真的似箭,日月的确如梭。我们很快就要分别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前天,我们才说“您好!”马上,就要说“再见!”人生如浮萍,相聚是缘分,前生修来的,你我多珍惜。三天的时间虽然非常短暂,但我们结下的情谊永远、永远。在我们即将分别的时候,在2005年很快就要到来的时刻,让我们衷心祝愿大家身心安康,合家幸福,2005年再创新的辉煌!待等明日,再带上优异的业绩,来到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