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有助于防患于未然,即使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道德修养。
《周易•否》说:“君子以俭德辟难”,意思是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这句话一方面是阐明俭朴的德行能够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险。《周易》一书非常具有辨证思维,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份彰显自己,这样才能渡过难关。
《尚书•大禹谟》记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即在国事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尧、舜、禹对天下大事都是尽心尽力,尧看到有人挨饿受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拥有天下但是生活却十分俭朴。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引述别人的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来训诫子孙。人想过好日子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人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节俭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有助于抑制过份的欲望。先秦诸子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这话很有道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奢侈浪费是在对国家和人民犯罪,任何时候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勤俭节约精神渗透到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
诚然,天下事事都有一个“度”,勤俭节约也是,我们要时时拿捏、把握好这个“度”。“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精神可嘉,但该花的钱还是要花,该买的东西还是要买,旧的消费观念一定要破除,新的消费观念一定要养成,过分的节俭不是节俭,而是吝啬,而是小气,而是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