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没有其他什么业余爱好,既不会打牌跳舞,也不会养花钓鱼,只要有时间,就只会钻在书堆中读读书而已,有时,读得哈哈大笑;有时,读得泪流满面;有时,读得捶胸顿脚;有时,读得节节称赞……从书中学到知识,从书中增长见闻,从书中找到乐趣,从书中发现问题。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然后知困,然后知不足。现在年纪大了,越感到时间不够用,越感到书读得太少;越感到过去读书的方法很多都不大对头,不少地方都没有好好地去领悟,去消化,去运用。
最近,捧读《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一书,联系自己,有了更进一步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正如适之先生所说: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不读书就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书是越读越有意义,书越多读越能读书。这些话读起来似乎有些拗口,但仔细琢磨,的确很有些道理。
实事求是地讲,我爱读书,决不怕读书,但是,我怕读难书,怕读我熟知领域以外的书。在一些难书面前,一些反映新信息、新科技、新知识的书面前,不是硬着头皮,强拉硬拽,被逼着去读上几句,就是畏首畏尾,退避三舍,不敢去接触,不愿去阅读,久而久之,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窄,勇气变得越来越小,谈话的分量也越来越轻。其实,处在今天形势波橘云诡,环境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奴隶或向导。”“我们要打倒难书,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读书乐’”。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这个道理我是知道的,而且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涯和这些年的许多工作中也是这样在逐步理解和认真运用的。但是,却常常运用得不那么灵活,应付得不那么自然,解决得不那么彻底,甚至有时还出现削足适履,张冠李戴,食古不化的现象。
到底怎么正确对待书本中的知识?怎么才能做到真正地消化吸收,思想材料又怎么才能够从书本的知识中获得?现在,读了《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以后,不少纠结于心的问题才豁然开朗。
原来,正确思想要从书中获得,一般分作五步:第一步,读书要会疑,“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认为凡是书上写的,就不会有问题,便一定没有进益,最终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而已。第二步,要把想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的前因后果都还没有搞清楚,弄明白,就想去解决,十个,十个都要失败。第三步,想到如何解决。书是过去知识学问经验的记录,而知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读书就是出主意,书上写的一些东西,暗示你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但主意很多,主意越多,越有选择的余地,主意多少,就要看你读的多少。第四步,假定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个办法不行,再换一个。这好比开锁,这一把钥匙开不开,就换一个。第五步,试验。假定的办法都必须经过反复试验,只有通过试验,证明是好的、科学的、适用的办法才是好办法。
适之先生还说,“读书无捷径,没有任何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讲,全凭先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好的读书习惯是什么?
一是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勤苦耐劳是成功的基础,做学问、干事业决不能偷奸耍滑,自欺欺人。
二是慎,谨慎,不粗心,不苟且,不华而大之,不似是而非,不敷衍委蛇,凡事都不轻易放过。
三是谦,态度谦虚,心平气和,不发脾气,不抱成见。
四是缓,不要忙,不要轻易下结论。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再根据确凿的事实来下判断。
读书是快乐的,既有好的读书习惯,又有好的读书方法,那就如虎添翼,真正其乐无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