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丹麦是全球最幸福的国度,而美国排在第11位,台湾地区排在第46位,中国香港第67位,中国内地则排在第112位。也就是说,除了那些战火纷飞的非洲国家,中国基本上在全球幸福排名中处于垫底级别了。无论是在别人看来,还是我国民众的自身感受,当前的中国人的确都不够幸福。
腾飞的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的基础设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为什么没有带给中国民众更多的幸福?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幸福的缺失?怎么才能让我们13亿多的中国国民的幸福指数真正有所提升?这些问题,不能不再一次引起我们沉重深入的思考,不能不再一次让我们切肤地感受到提升中国国民的幸福感,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真正能够建设成为幸福的国家,幸福的社会,幸福的企业,该是何等的迫切,何等的重要!也不能不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卢俊卿先生《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这本书出版得是何等的及时,以及他为幸福企业建设的经验总结,理论建树,宣传推广等等方面,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沉着坚毅,不遗余力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何等地珍贵!
建设幸福企业,是顺人心、暖人心、得人心、聚人心,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既然是好事,我们就一定要像卢俊卿先生一样,肩负崇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排除万难,义无反顾,穷尽我们的心力,倾洒我们毕生的心血,用心把这件好事办好。
建设幸福企业,是据实况,依实情,干实活,收实效,一项说不得半句空话,来不得丝毫虚假的实事。既然是实事,我们就一定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舍得花力气,下功夫,实打实,实实在在,殚精竭虑,用心把这件实事做实。
毋庸置疑,建设幸福企业牵涉范围广,投入精力多,需用时间长,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工程,艰巨而光荣的事业。世界上唯一用国民幸福总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测度福利,国民幸福指数长期排在全球前位的国家——不丹首相杰姆格•廷里在最近一次联合国召开的大会上,深有感触地说道:“让别人幸福是一项费劲且往往艰难的任务。”(《参考消息》2012年4月2日第8版)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知易行难。认识难,行动更难。凝聚共识才能凝聚力量。建设幸福企业,关系着每一位员工及其家属的苦乐与安危,关系着每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兴衰,关系着整个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建设幸福企业,决不是企业家某一个人的事,某一个部门的事,或企业管理层某一些人的事,它是整个国家的事,全社会的事,广大员工的事,它离不开国家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离不开社会各个部门,各方人士的帮助与支持,当然,更离不开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企业家、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奋斗与努力。
上下齐心,合力断金,同步推进,必获全胜。建设幸福企业,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如卢俊卿先生在书中通过大量事实,众多案例,多方论证所多次提及的,必须深刻认识并努力做到五个“同步”:
第一,经济增长与员工幸福同步。毋庸置疑,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因此它必须认清自己的本职,通过艰苦的努力,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经验,科学的经营模式,要有良好的经营状况,稳定的经济效益,并且还要有科学的长远发展规划,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何况,如果一个没有良好的经营状况,没有稳定的经济效益的企业,生存下去都不可能,还能有什么经济基础,去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去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合理要求。所以企业的经济增长应与员工幸福的提升同步,企业的经营状况越佳,经济效益越好,在社会上知名度、信誉度越高,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自然提升得也就越快。
第二,领导重视与全员共建同步。一个企业,倘若领导思想不重视,态度不积极,只看物,不看人,始终把赚钱、把利润放在第一位,那建设幸福企业,永远都只能是一句空话。这里,特别需要的是企业的领导必须真正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博宏大的胸襟,大爱如海的情怀,排除干扰的勇气,舍得付出的境界,甘于奉献的精神,坚持到底的决心。但是,在建设幸福企业的整个过程中,仅仅只有企业领导的重视和积极性,那远远是不够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得好:“幸福必须是一种追求,而不是天神的恩赐,而在这一追求中,内部和外部的努力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建设幸福企业,人人有责。自始至终,员工的积极参与,全员的共建共享至为重要。我们既要有“慈母般的关怀”,对员工关爱备至,同时,也要有“钢铁般的纪律”,对员工严格要求;我们既要有科学的“他律”的制度的约束,也要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自律”。在这里,我们要求和倡导的是,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要诚心诚意认同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都要摒弃单纯“打工”的思想,树立同心同德,一道干事业的观念;都要具有“春夏秋冬,我们风雨同舟,鲜花微笑,我们共同拥有”的家园意识,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立足本职,努力工作,乐于奉献,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都要正确认识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与企业同步,与同仁共进,与现实环境和谐共处。倘若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能以身作则,都能从我做起,信守承诺,快乐工作,善待别人,忠于祖国,这样的企业,何愁不能建设成为幸福企业?
第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从这层意义上说,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适时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必要的丰厚的物质嘉奖,发放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待遇,自然是让员工获得幸福感的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物质激励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经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它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而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所以,根据不同的时段,员工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年龄,在进行物质嘉奖的同时,适时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各种各样的精神激励,在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上,在很多时候,比物质激励还要获得更加振奋人心的效果,产生更加长效的作用。
第四,愿景展示与具体实施同步。时时向大家展示通过全体员工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一定可以实现的,引导大家信心百倍,勇往直前,能令大家心潮澎湃,无比兴奋的企业愿景,在建设幸福企业的整个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事。正如卢俊卿先生在该书第158页至159页中所讲,“让每个员工随时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共同愿景,让他想起来就非常激动。员工没有共同愿景很可怕,有了共同愿景才有团队精神。有了共同愿景大家就有了目标,有了希望,有了动力。有了目标,大家努力就有了盼头,前进就有了方向;有了希望,即使有痛苦也会感觉到快乐,地狱也会变成天堂。有了动力,大家就会你追我赶,相互激励,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但同时,又必须将这美好的愿景化作企业,化作企业中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人长、中、短期的目标、计划、安排,坚持不懈一件一件地落实,矢志不渝地一步一步朝着愿景迈进。否则,如果大家仅仅只是看到了愿景的无限美好,而缺乏具体实现美好愿景的步骤与方法,又不愿付出更多的心血与汗水,愿景最后成了“水中月,镜中花”,那只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磨省大家的意志,消解大家的信心。
第五,榜样引路与众人跟进同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建设幸福企业亦然。
我们在建设幸福企业的始终,一定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各个方面,各种类型,发现榜样,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爱护榜样。这些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中,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鲜明的目标,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追求上进,取得了出色的业绩,在建设幸福企业的征程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大家的幸福,也为自己的幸福,增了光,添了彩。这些榜样如同一柱标杆、一盏明灯,激越着我们,感染着我们,让他们真正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这些榜样,有的是用来膜拜的,有的是用来模仿的,而有的则是我们前进的力量,他们能够为我们今后的道路指清方向,让我们在未来的路上走的更好,更幸福!
21世纪,是人类向往幸福,追求幸福,建设幸福,保卫幸福的世纪。
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树立志向,只争朝夕,立足本职,辛勤工作,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创造和贡献,赢得尊严,赢得更加充实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幸福企业”理论是个全新理论。“幸福企业”的理论创建,只是刚刚开始,任何理论正确与否,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任何一个理论的完善,都需要不断通过实际修正与补充。
幸福企业实体,是个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我们满腔热情地扶持。建设幸福企业,是个长期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力的加强,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幸福企业的内涵也必然会更丰富,幸福企业的标准也会更高。以更高的标准,更多的时日,建设不断完善的幸福企业,是幸福企业自身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幸福力是企业终极的核心竞争力”,“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企业家要有这种清醒的认识。今后企业的兴衰存亡,关键就在于企业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的幸福度——为员工(包括企业家),为合作者、为社会所创造的幸福度能够同步增长。
建设幸福企业,任重道远;建设幸福企业,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