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文风四谈》

用人用心

  在这次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方法的学习中,我特别抽出时间,认真阅读、学习了梁衡先生的《文风四谈》。这本集子中许多文章短小精悍,直抒胸臆,抨击时弊,鞭辟入里,特别是《权与德》、《居官无官官之事》、《碑不自立,名由人传》、《用其力还是用其心》、《人格在上》等等篇章,读后更是使人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沉思。

  书中一再告诉我们,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认识多元,理解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多元。你说他是故弄玄虚,是忽悠,他说这是艺术加工,是自信;你说他是大手大脚,是浪费,他说这是工作需要,是大器;你说他是只顾自己利益,不管别人死活,他说你连自己都管不了,还有什么本事去管别人;你说他是私而忘公,家而忘国,他说你的观念还停留在上一个世纪,没有私哪里来的公,没有家哪里来的国……说来说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真的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些,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无疑,也应该看作是一种进步。

  书中,不少篇章,也在启迪我们: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一个多变的时代,气候多变,环境多变,形势多变,信息多变,知识多变,观念多变,人心更是多变,扑朔迷离,波谲云诡,许多时候变来变去,真是变得叫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找不着北,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哪个才是假的,哪个是顺应时代潮流,哪个是逆历史、自然、人文规律而动。

  经历多了,不能不让我感悟:70多年来,教书30余载,阅人可谓无数,来到天九,又有幸地被分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岗位上,不说别的,这些年中,就是招聘面试,差不多怕也近上万人次左右,论起来应该是可以知人善任,知人知面也能知心了,然而呢,完全不是这回事,很多时候,还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为一些堂而皇之的话语所感动,特别是今天在一些巧言令色,很会装腔作势,外表看似十分华美、强势人的面前,不仅不能一眼看透,而且还有时生了钦羡爱慕之意!

  唉,世间事许多本来就是复杂的,我们的脑子自然也不能太简单了。冷静头脑,认清形势,固本强基,守住本色,保持一个主心骨,不为任何外界声色犬马所利诱,也不为一时强权飓风所动摇,在今天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也太不容易了。

  书中告诉我们,知人难,知人心更难!因为人心是装在肚子里的,眼看不见,手摸不着,而且,有时甚至是瞬息万变,有些人现在表面上对你毕恭毕敬,言之凿凿,歌颂赞美,服从尊敬,实际上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心中早已另有筹算,只是现在还不到时机罢了。

  人啊,是否确实是知己,是否真的是贴心,是否真能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当面直谏,台下维护,既可共艰苦,又可共欢乐,真的是需要长期观察,几多磨合,反复砥砺,荣辱同在,甚至是冰天雪地的相处,生死存亡的验证!还是我们古人说得好:疾风才能知劲草,烈火才能见真金,路遥才能知马力,事久才能见人心。

  知人难,知人心更难;用人不易,用人心更不易!知人,用人,古今中外,都是一门很大、很深的学问。用人,绝不仅仅是用他的才,智,能,力,更重要的是用他的心,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地用他的一颗公心,忠心,诚心。相互彼此都能达到心通则路路通,心顺则时时顺,心诚则事事灵。否则,必然要发生梗阻,迟早要产生异动。

  这本书里给我们举了下面两个例子:

  一是清朝康熙年间黄河泛滥,多年不治,工程上马后又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治河老臣靳辅在黄河上滚爬了十几年,因与统治集团内部看法不一被贬。后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又召他回来。他上书说:“我岁数这么大,现在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请皇上另选他人吧。”康熙说:“我知道你老了,我是用你的心,不是用你的力。”黄河于是得治。

  二是1949年刚刚建国,我们没有海军。1.8万公里海岸线,没有一船一舰。毛泽东召长征老将、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司令员肖劲光,要他任海军司令,组建海军。肖急了,说:“我是个旱鸭子,哪懂海军。这辈子总共坐过五六次船,每次都晕得不敢动,怎么能当海军司令?”主席说:“就看上你这个旱鸭子。”结果在肖的主持下,我们创建了一支海军。

  前后两个故事都让我们去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用人主要是用其力,还主要是用其心。

  诚然,我们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其才,其智,其能,其力,100%是需要高度重视,一点也都不应该忽略的,但前提是他的心,即他的思想,品德,人格,意志。思想是管方向的,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品德是操守,要诚实守信,要能把控自己,要能处理好公与私、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格是人的性情,气质,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意志是坚持力,毅力和攻坚能力。

  用其心,用什么?就是用其公心,不以权谋私;就是用其诚心,不弄虚作假;就是用其忠心,不三心二意。这一切,就正如我们天九人的美德所言:功高不自傲,权重不谋私;求名不虚荣,牟利不忘义;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沉沦;贫贱不移志,富贵不荒淫。

  看一个人人格的高下,品德的优劣,心之是否公、诚、忠,古今中外的标尺其实大致不二,君子,小人,贪官,污吏,忠臣,奸相,早有定格,现在我们只要回到最低门槛,把住其心就行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无论处事,还是待人,秉持一颗良心就行了。一个人只要有了这颗良心,力不足,可勤能补拙,诚能撼天。倘若,一个人良心大大地坏了,则功高必然自傲,能强必然售奸,权重必然谋私,见利必然忘义。

  无数事实,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我们用人还是首先,或是重在用其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