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教育观点,不断地亮相、登台;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学参考书不断地编辑、出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地展现、实验……这些现象,很多时候,确实叫人目不暇接,让人感到兴奋、感到惊喜,但不少时候,也令人眼花缭乱,觉得有些迷茫、有些怅惘,尤其是当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在各种媒体上,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正出现着、甚至还严重地出现着一些问题。
也正是当我在准备这篇发言稿的时候,10月10日,打开新华网,突然一则新闻跳进我的眼帘:近日,记者根据举报,对甘肃漳县大草滩中学组织学生从事危险劳动、体罚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这所学校的校长和部分教师经常体罚学生,致使有的学生被严重打伤。一些学生家长向记者哭诉,这所学校简直成了恶性体罚学生的“集中营”。同志们,我们这所学校在学生家长的心目中,今天,竟成了恶性体罚学生的“集中营”呀!
是啊,今天,我们面对的,一方面,确确实实是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来教育事业飞速、蓬勃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确确实实又是我们教育领域中已经出现或正在出现许许多多很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和问题。
记得,在上个世纪20年代,面对当时出现的教育模式时而学欧(传统派)、时而学美(现代派)的钟摆现象,让教师们不得要领的时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挖掘池塘,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池塘所以为池塘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塘。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诚然,今天,教育体制不管怎么变,教材不管怎么变,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不管怎么变,学校对学生的情,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情,对学生的爱,永远都不能变!
我们的学校应该是世界上洋溢幸福、充满快乐的地方,爱应当成为教育的主线,成为全民族、全社会最坚固的基石。没有爱心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懂得爱的教师不配称为教师。
尽管好的教材,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以及注重个性的差异的教学方法,都肯定能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但给学生指点正确的方向和获取科学的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走向新台阶的人,还只能是教师,并且更只能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倾注的全心全意的爱。
教师的职业之所以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是因为他播撒的是爱的种子,付出的是爱的心血,收获的是爱的果实。爱意能滋生奉献,爱意能萌发创造,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是神奇的。
有一位老师在讨论完一道学习上的难题后,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如果在洪水来临时,你将先救谁呢?”这个提问立刻使课堂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同学们一片笑声和喝彩声中,一位女生大声回答说,她要去救老师。
“为什么呢?”老师问道。
“因为您最爱我们,最关心我们,您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话音刚落,情绪激动的学生们顺着这位女学生的话纷纷发言,一致赞美他们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富有同情心、最有爱心、最完美的人,也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
这是在那中国广大教师遭受灭顶之灾的岁月,令人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我们有一位年轻的教师,从一所我国著名的高校毕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志愿来到大西北一所中学任教。他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献给了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他认真备课、讲课。他讲的课,省教育厅组织全省教师观摩。他当班主任,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锻炼,他走访了每一位学生家长,每位学生家长都把他当成良师益友,他把自己有限的工资拿出一些来补助给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他带领的班级荣获了全市优秀班级的称号,在全市组织的一次冬季火炬接力赛中,这个班级组成的男女运动队,和别的以学校为单位组成的运动队进行比赛,最后,这个班级的男女运动队,双双获得了冠军。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文化大革命中给打成了牛鬼蛇神,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摧残,肋骨就都被打断了两根。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他被打得皮开肉绽,一步、一步地爬回寝室,眼看四处的冷眼,躺在如冰窖的房间,他从来也没有想到今天是这样的下场。他不想再活下去 ,他真想一死了之。
就在这时,门吱呀一声,忽然飘进一个人来,他睁眼一看,原来是他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在桌上放上一个纸包,转身就走了。他挣扎起来,爬过去打开纸包,原来里面包着两个烧饼,烧饼上面放着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多保重。他看着这两个还冒着热气的烧饼,看着这5个醒目的汉字,他的泪水扑簌簌地淌落下来。我不能死啊!我怎么能去死呢?现在,还有我的学生,我的学生家长,在时时看着我,在关心着我啊!
一场灾难结束了,他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重新站在了讲台上……
在他退休的那一天,他应邀以“感悟讲台”四个字作了一次演讲。他深情地说: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爬过了不少的坡坡坎坎,尝过了人世间许许多多的苦辣酸甜,但我无怨无悔!我的学生给了我许多的爱,我的第二次生命是我的学生给我的,我的至爱在学生身上,我的爱永远在这里。
同志们,朋友们: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字眼;师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的爱。他是教师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对民族、对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的生动体现。也是祖国、人民、广大学子对教师的诚挚要求和殷殷期盼。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我们要热爱学生的一切,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需要老师的爱。没有老师的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教育的基础,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师爱是当好一个老师的先决条件。“教育、教学的整个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爱,爱在细微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微之处见功夫,细微之处显真情。高贵的品质来自于对细部的苛求。一声赞许,一句批评,一次谈话,一回家访,一个例证的选举,一道作业的批阅,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含意的点头,一声简洁的问候,一次温馨的握手……一言一语总关情,一点一滴都是爱。细微之处的爱,犹如融融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犹如滴滴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师生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至美境界,让这种爱永驻学生的心间,导引他们走向人生光辉的顶点。
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随时随地献给学生的,都是一颗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心。
真诚是金。一两真诚,胜过一吨聪明。真心换真心。我们要作到“三真”:真心实意热爱学生,真才实学教育学生,真知灼见感动学生。对学生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表扬,不带半点吹捧痕迹;对学生的批评,是出自真诚的、恨铁不成钢的批评,绝无丝毫贬损的意思。对的,该坚持的,坚决坚持,决不丧失原则;错了,该检讨的,马上检讨,决不文过饰非。在这里,禁绝虚假,禁绝做作,禁绝卖弄。如果,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加进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某些假冒伪劣的东西,那么,不仅会毒害了他们今天幼小、纯净的心灵,而且,更要贻误他们的终身,进一步加剧污染周围的环境,造成今后我们下一代、我们民族难以弥补的损失。
教师对学生的爱,一定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如果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就会感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甚至会对尊重你的人,心存永远感激之情。
有个学生平时非常爱好体育活动,但他上什么课都不专心,几门课连续都不及格,他的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他的老师对他的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一方面看到和认真分析了他现在身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他发现这个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非常积极。于是他有意识地找了一位班上的学生干部,再邀请了一位平时和他最要好的同学,和这个学生一道去作了一次家访。在这个学生的父母面前,这两个班上的同学,真诚而热情地介绍了这个学生在学校、在班上,种种热心公务,乐于助人的优良表现。这个学生才发现自己身上还有这么多优点,同时,也完全改变了这个学生家长长期对自己儿子的看法。自此以后,这个学生真可以说是发生了飞跃的变化,不但学习成绩很快上去了,而且成为了全校学生中的一名活跃分子,高中毕业时,考上了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校毕业后,分到了国家一个科研单位,现在他已成了这个专业领域中的一位享有盛誉的专家。
同志们,朋友们,千万不要小视了尊重和信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它会唤起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每一个学生勇往直前的冲劲和他们夺取胜利的信心与决心。
学生也是人。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作老师的,一定要主动地给我们的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发挥个性的天地。
尊重、信任的前提是平等。没有平等,便没有真正的爱,便没有真正的尊重和信任。在今天我们中国的教室里,往往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的位置,而坐着的学生,在他们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的灵魂。
五十年代,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一代师表”,北京实验二小的霍懋征老师,在跟学生谈话的时候,她总是十分自然地蹲下身来。她说:“教师、学生的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对等了,心灵就自然对等。”她从不把学生分作三六九等。在她的眼里,从来没有好孩子、坏孩子、先进生、后进生的区分,只有外向、内向之别,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她说:“好、坏,先进、后进,都是大人的主观分类,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教师没有本事,才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甚至辱骂体罚学生。”
这些话,多么值得我们现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长思之的啊!
教师对学生的爱,当然,更要建筑在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关心之上。世界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当教师真正认识到一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 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
我们爱学生就得爱学生的一切。我们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与学生同喜;我们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与学生一道共同设计未来。面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我们都应给予及时赞美,让学生为自己的成功喝彩。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决不能狂暴地训斥、责骂,更不能影射、挖苦、体罚,而应该是冷静地接纳,艺术地宽容,诚恳地帮助,真心地教诲。
我们一些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又有多少呢?
请听听学生的心声:“老师,我希望你常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你不仅要教书,而更重要的是要教我们做人”;“老师,请您也把我们当人看待,而不要仅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符号”;“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们的成绩,请您更要看我们为此所作出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我的能力” 等等等等。听到学生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我们做教师的,会有些什么感受呢?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常常看到,学生渴望老师的爱,渴望老师的抚育,渴望老师的了解,有时甚至超过他们对知识的追求。
毫无疑问,教师热爱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更不是纵容学生。真正热爱学生的老师都能把爱与严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是爱,松是害,松松垮垮定会带来大祸害。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
这些年来,我们中国的一些青少年实在是太有些娇惯、娇嫩了。不经历风雨,哪得见彩虹。不严格要求,哪能成为伟丈夫。
热爱与严格是一致的。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教好学生,我们要做到“爱心启迪,严慈相济”。爱生,绝不是放纵宽容,不是袒护溺爱,而是讲制度,讲规矩,讲原则,顾全局,看长远,严格的、更深刻、更富有教育意义的爱。
法国教育家笛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唤醒、激励、鼓舞学生,就离不开一个“严”字。
但是一讲“严”,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就是,一定要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呀;学习上要一丝不苟,循规蹈矩呀;老师讲一,学生就不能说二呀;等等。 而西方教育的“严”,更多地体现在做人的教育上。马克思曾和他的女儿劳拉有过一段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谈话,劳拉问他,“你最能容忍的缺点是什么?”“轻信和无知”。“你最不能容忍的缺点是什么?”“欺骗和奴颜婢膝”。现代文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集中体现在对人的人品,人格,品德,品行,道德,修养,素养,教养,涵养,情操,礼貌礼仪、风范魅力、举止风度和人文精神的要求上。
今天,我们的教育,一定要紧密结合现实的需要,大力发扬和继承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外国教育的先进经验,在认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爱在细微处,严在当严中。不仅要用伟大的胸襟去爱每一个学生,而且,还要遵循教育的规律,用自己的言行去严格教育每一个学生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自己,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并在自己的一生中,确实能够真正做到:为学,扎扎实实,不沽名钓誉;做事,公正廉洁,不落身后骂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祖国、人民、时代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严守法纪的人才大军来。
老师严格要求学生,首先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带头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老师一定要坚决不做,时时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感动、取信于学生。事实上,学生有“近乎天然”的“向师”心理,老师的思想品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往往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比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老师自己就要严格做到上课预备铃一响,就站在教室门口,日久天长,学生也就会自觉地克服迟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长期得以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其身正,不令而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社会人的缩影,“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学生从其“影响”中,不仅能学会怎样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能学会怎样做人,做有用的人,做成功的人。
最后,我还要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严,一定要渗透到自己的业务工作中去,体现到自己的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去,反映到自己每一次的作业批改中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严谨的治学风格,认真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才是真正爱学生,也让学生真正爱老师的具体表现。
有位学生这样写他的老师:他的课就像一幕幕精心策划的话剧,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潇潇洒洒,生动形象,不脱离实际,如磁铁般地深深吸引着每个同学。讲读课文,老师常常穿插一些诙谐幽默的笑话,全班上下谈笑风生。我们笑,老师也笑,其乐融融。然而有时,老师又和我们一起落泪,为老舍先生的悲惨结局伤心地哭,为大堰河那伟大的母爱而动情地哭,为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而感动地哭。在这发自内心的笑声与哭声之中,感情得以抒发,内容得以理解,灵魂得以净化。在课堂这块圣洁的土地上,老师把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丑恶的鞭笞都艺术地传授给了我们。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当商品经济大潮奔涌的时候, 在我们学校,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有人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有人耐不住“清灯黄卷夜继日,苦口婆心暑易寒”的劳苦和清贫,弃教改行,甚至在我们今天的学校里,有一些人还作出了一些蠢事、错事、乃致令国人无比愤慨的丑事。但是,总有这样一批人,一群人,他们拥有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上进的精神,充满爱生的心灵,志存高远,筚路蓝缕,诚信为本,殚精竭虑,不事空谈,但求实效,诚心诚意愿意将这些无私地奉献出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出自己应有的巨大的贡献!
一位国家领导人曾经饱含深情地说道:尽管客观世界五光十色,变化莫测,但人生的路途无非两岔:一是为己,一是为他。人追求的无非两种,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希腊古代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对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千千万万的教师,选择的是做蜡烛,永不熄灭的蜡烛,他们追求的是国家、民族、学生,追求的是精神,是神圣。教师可敬,就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永远光辉的道路,可能就此一生,教师也成不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但他们是富有的,他们得到了学生的爱,全社会的爱!
让我们把教师对学生的爱,点点滴滴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间!让我们各级学校教师们对学生的爱影响社会,让整个社会都能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