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名字与“幸福”二字联系在一起,熟知我的朋友都不会感到奇怪。多年来,我致力于“幸福”课题的研究,希望将幸福的理念发扬光大。我进行过许多以“幸福”为主题的演讲,在各类媒体上也发表过一些以“幸福”为主题的文章。两年前,我还将自己经营的企业更名为“天九幸福集团”。
大部分读者了解我,则是因为两年前我出版的《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一书。这本书面世后,在企业管理学界产生热烈反响。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被众多企业家接受并用于指导实践,对建设幸福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巧合的是,就在《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出版后不久,整个中国也掀起了一场全民探讨“幸福”的热潮。尤其是央视一句“你幸福吗?”,更是将这股热潮推向巅峰。作为一个“幸福学”的探索者,看到这样的盛况,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我则且行且思,喜欢思考与总结。由于工作关系,我走访过很多国家,考察了世界各地众多著名的城市。
每到一座城市,我都喜欢与这个城市不同职业的人们交流,有政府官员,有专家学者,也有普通市民,通过长年的观察和交流,我对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一些思考。随后,我用了两年多时间沉淀、整理,形成了“幸福城市一二三四五”理论体系,最终下决心写作这样一本书,书名叫做《幸福城市才是最好的城市》。
本书内容框架上,分为两大部分——理论阐述和借鉴参考。理论部分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建设幸福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幸福城市”、“怎样建设幸福城市”等最为根本又最为具体的命题。
在理论体系部分,我试图根据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抽取出我所理解的幸福城市和影响市民幸福的众多“因子”,以及这些“因子”间的“最大公约数”。最后我浓缩提炼出“幸福城市一二三四五”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幸福城市的一个中心:以市民幸福为中心;建设幸福城市要遵循的两个法则:贯彻爱情法则和亲情法则;幸福城市满足市民三个层次的幸福感需求:物质层次、情感层次、精神层次;建设幸福城市的四大主体:建设幸福城市需要政府、市民、企业、社会四大主体联合共建;幸福城市的五大标准:从物质、环境、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平五个方面考察,来检验我们幸福城市建设的成果。从整体看,“一”、 “二”、“三”属于幸福城市的内涵要义;“四”属于幸福城市的执行要求;“五”则属于幸福城市的评价标准。
在借鉴参考部分,我选取了国内外7个典型的幸福城市,作为全面、系统分析的对象。一方面,希望读者透过我笔下的场景再现,得到幸福城市的欣赏与向往;另一方面,希望我的解读剖析,能触发读者的深思——这些标杆城市真正的“幸福密码”到底是什么?当然,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幸福密码”,但只有读懂并破译这些“密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规律,才能更好地重构自己的“幸福密码”。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建设幸福城市,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开放式命题。我自认是幸福命题的观察者、思考者,我不是城市建设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希望这本书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斗胆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为城市管理者建言献策,并希望与每一个渴望生活在幸福城市的市民们谈谈自己的观点。如果书中阐述的理论观点、援引的标杆案例,对幸福城市的建设能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也就不枉两年多的呕心沥血了。
最后,要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无私帮助和支持的人们,包括与我坦诚交流的那些城市管理者、专家学者、普通市民,还有我的家人、同事。同时,要特别感谢本书一些数据和图片的提供者,感谢出版社对本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我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再版时必将改正之。
卢俊卿
2015年5月1日
城市是个组合词,为了安全和防卫,用墙围起来是为"城",为了生活和发展,聚集起来进行交易是为"市"。可以说,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在美国,有2.43亿人口,也就是说77%的人口拥挤在仅占国土面积3%的土地上,那里就是城市。生活在东京及其周围的人口高达3,600万,这里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城市区域。在印度孟买的中心城区居住着1,200 万人口。在中国上海,常住人口超过了2500万,北京的规模与其相差无几。
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到了29%;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到了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5%。可以说,在一个如此空间如此辽阔的星球上,我们选择了城市,人类已经进入了"城市时代"。
圣雄甘地曾经反对城市化,并曾说过:"印度的发展并非依赖城市,而是依赖村庄"。但也许这位伟人错了,因为当前印度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它的城市,平均来看,印度城市人口每增长10%,人均产值就会增长30%。
当前,每个月有 500多万人口迁居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里。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被列入了发展规划目标,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文称:中国未来十多年将有上亿人口融入城市。
城市,让人们的沟通和协作变得更加容易,促进了思想碰撞和科技创新,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人类的整体生活质量,担负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诞生伟大奇迹和美好希望的地方,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城市如此重要,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这关系到我们未来的人类发展。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我想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的一句话:"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在2014年初,总书记习近平提到了"城市病"的问题。诚然,城市给人带来便利,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人口拥挤,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这与人们的美好愿望渐行渐远。
人们终于发现:使城市居民开心生活的,不仅仅是物质丰富、经济发展,还在于工作、生活、社交中所体现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渴求蓝天碧水、清新的空气、"舌尖上的安全"、身体健康与快乐、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人们之间的温情与信任……
一言蔽之,人们建设城市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卢梭说:"追求幸福乃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动力!",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幸福文明才是人类发展的至高点。
既然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幸福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我们需要的就是让人幸福的城市,确保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城市的快乐和舒适。邓公曾说:无论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我想说无论大城市,小城市,抓住幸福才是最好的城市。人们只有拥有幸福感,才会从心底认同这座城市的建设。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在将民生、幸福作为核心执政目标,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鲜明地定位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对干部的考核,不再单纯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开始转向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幸福指标;对未来城镇化建设上,更是提出富有人文关怀的目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000多年前,宋人张择端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天才的艺术表现力,绘就了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向世人完整展现了一座王朝古都的"幸福生活全景"。如果说,现代幸福城市的蓝图全景也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我只是通过本书完成了一些"素描"。而精彩、恢宏的画卷,则需要每一座城市自己绘就。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神州大地上,已有一大批"先知先觉"的城市正在绘出自己的"清明上河图"。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将"幸福"作为施政目标:"幸福江阴","幸福武汉","幸福长沙","幸福厦门"……千百个城市承载的幸福城市梦,犹如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必将奏响一阙伟大的交响曲。这交响曲的名字,就叫"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