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第12届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举行。这是继上海、香港、北京之后,第四个被财富全球论坛选中的中国城市,也是中国西部第一个承办该论坛的城市。财富论坛选择成都,是对成都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低迷的背景下,“稳中快进、领先发展”所取得成就的一种肯定。
在成都市政府看来,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远进程看,成都目前的发展仍然处在非常关键的攀升期,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工业的充分发展和高端化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他们达成了“后发定位”的共识:实施产业倍增战略,越是处在后发态势,越要谋求领先发展。后发意味着发展差距,但也蕴含着高点起步、高位切入的可能。成都要与东部“同台竞技”,在全球产业西移浪潮中,引进发展高新、高端、高效产业。
具体做法是:两手抓,一手抓外生型增长,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到成都来;一手抓好内生型增长,实行“三圈一体”战略,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一体发展,让市域经济雁群联动齐飞。
后发优势不可小视,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成都产业倍增战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在产业倍增战略的引领下,2012年成都努力化解和克服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产业倍增战略开局良好,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谓产业倍增战略,就是加快高端化产业格局的构建,即大力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致力于把成都打造成支柱产业的高密集中区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孵化地,从而牢牢把握西部地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战略制高点。
在与东部竞技的大舞台上,成都正在创造着令人欣喜的“传奇”:2012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跨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广州和深圳,经济总量更是逼近北京的二分之一。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成都经开区的汽车产业也已实现整车生产37.5万辆,踏入千亿产业俱乐部。全球80%的ipad在成都制造,全球笔记本电脑所用芯片,有一半产自成都。2012年年初,英特尔“成都芯”突破10亿颗,这意味着成都已经成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处理中心。
2012年,瑞士雀巢、罗氏制药等2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至此,来到成都投资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33家。也是在2012年,成都市外商投资实际到位85.9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3198亿元,分别增长31.1%和24.7%;实际进出口总额475.4亿美元,增长25.5%,其中出口总额304亿美元,增长32.4%,增幅为副省级城市首位。
2013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继续增加,达到了252家,其中境外企业188家,境内企业64家。由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投资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1月至11月,成都市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含增资项)412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3%,超目标任务进度3个百分点,投资总额2297.94亿元人民币。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61个,比上一年同期增加22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特别重大项目163个。
2013年1月至11月,实际到位内资2956.93亿元,同比增长27.7%;实际使用外资98.5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88.26%,同比增长27.78%;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外资引进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13年,成都整车产量达到70万辆,成都市汽车工业的主营收入历史性地超过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
高端的产业需要有高端的人才作支撑,为了服务高端产业发展,“成都人才计划”紧扣重点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选拔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内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代表产业高端的创业人才和核心技术落地成都。
目前,成都拥有各类人才300多万人。成都市通过统筹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全力建设西部人才核心集聚区,以人才引领成都提质升位。其中,成都地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7名,占全省总量的95.6%;拥有省“百人计划”专家210名,占全省总量的90.5%;“成都人才计划”专家114名、顶尖创新创业团队5个。值得一提的是,114名“成都人才计划”专家,拥有发明专利380多项,许多填补了国际空白,待产业化后将成为产业倍增的有力支撑。
有了良好的开局,成都继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先导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地走高新高端高效、集中集群集约的现代工业发展之路,着力把“成都制造”升级为“成都智造”,稳中快进地领跑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