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第三节

“幸福企业”是企业管理转型的必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商业文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思想理论也发生了积极转变。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经历了两次管理中心的转移,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

  中国企业管理中心经历了三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时,属于短缺经济时代,所有产品不愁销路,企业管理以产品为中心,以生产为导向。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步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越来越多元化,于是企业管理过渡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是竞争力的核心,于是进入了一个争夺人心的时代,而管理重心也转移到了以人才为中心,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打造能够不断满足员工幸福感的幸福企业。

1. 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

  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各种产品的短缺,基本上就是“工厂生产什么,顾客就买什么”。

  这个时代在美国是出现在上个世纪初,以汽车为例,市场处在供不应求状态,亨利·福特就曾傲慢地宣称:“不管顾客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

  这个时代在中国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那个时候,很多产品没有品牌,也没有营销,你想买甚至还要托关系、要指标。

  我们都曾记得那个时代,很多工厂叫做:食品一厂、国绵二厂、机床三厂、自行车四厂…… 不管谁买我的钢筋、钢材、水泥、冰箱、电视机,都是一种标准,只要能生产出来,无论质量好坏,都不愁卖,都能赚钱。

  产品短缺的时代,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商品的可选性小,是典型的卖方市场。那个年代,工厂根本不考虑顾客的感受,而只关心产品的数量和成本的高低;那个年代,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赚的钱越多。

  那个时代的管理者更重视产量、成本、价格等因素,眼光只盯在产品身上。社会或市场的“无差别化”,让顾客不得已而重复性购买,甚至让企业产生了顾客忠诚的错觉。

  那个时代,各种工厂纷纷上马,从国营厂到合营厂,再到村办工厂、校办工厂。慢慢的产品变得越来越丰富,企业不再是老大了,客户也越来越挑剔,这不得不让很多企业开始考虑转型。从产品短缺时代到产品开始过剩,我们仅仅用了十多年时间。

2. 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

  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是以产品出现了过剩为前提的。

  再以美国福特汽车为例,汽车产量开始过剩,他的竞争对手为了取悦客户,生产出了更加舒适,外观更加新颖的汽车,福特汽车也渐渐被对手超越,在1927年,T型车正式停产,而福特也不得不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道路。

  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科特勒指出:在一个产品过剩,而客户短缺的世界,以客户为中心是成功的关键。美国的企业界也越来越认同,管理从着眼产品的成本、价格、渠道等,转变为着眼于顾客的多元化需求、便利和沟通,而且更加重视对客户的服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逐步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不仅仅是产品过剩,产能也开始过剩,据统计今天我们国家24个大的行业,有21个产能过剩。这样,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但要求产品要好,还要让顾客喜爱,还要态度好,售后服务也要好。

  要让顾客买你的账,光生产就不行了,还要重视营销,重视品牌形象。这个时代企业管理以客户为重心,期望讨好客户,服务好客户,市场营销的概念大行其道,所以说这个时代也是销售人员的时代。

  为了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企业用尽浑身解数,比如产品的创新,提高市场与服务的反应速度,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回报客户等等。

  事实上,产品的过剩和极大丰富,也让消费者市场产生了细分,因为任何一种产品都无法独揽整个市场,于是企业开始走差异化路线,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提供多元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而这一切都紧紧围绕着客户的需求,“顾客是上帝”的观念也被更多企业所认同。

  但是,企业的产品水平总归有高有低,服务水平总归有高有低,营销水平总归有高有低。这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你是否能赢得客户,也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

  而企业也认识到,这些水平的高低受制于服务者的水平,也就是员工的水平,人才的水平。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人才才是企业最终制胜的关键因素,人才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以人才为中心的时代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这句来自于电影《天下无贼》的台词广为人知。以人才为中心的时代,我也称之为争夺人心的时代、心时代。

  以人才为中心的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企业已经走出工业化,向信息化与全球化迈进。在这个时代,人才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间的竞争最终归于人才的竞争,人才变得越来越强势,老板越来越弱势。

  还是以美国为例,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大部分企业还认为金融和工业技术是企业成功关键的因素,甚至对人事部门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产生了重财轻人的现象。但7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对美国的冲击让美国企业开始重视人才战略。从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美国大中企业开始制定一系列培育、挖掘人才的举措和人事政策,并逐步与公司战略决策相结合,把管理重心向人才进行转移,将人事部改名为人力资源部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而中国企业以人才为管理中心的转移发生在21世纪初,而转移的原因主要可以归于三个方面:

  第一,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高要求促进了这种转移。由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越来越流于同质化,行业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发现,企业高水平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帮助其抢占市场,而产品与服务的水平受制于人,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根本。

  第二,人才形势的严峻促进了这种转移。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低成本劳动力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了招不上人的现象;而就业岗位的增加,人才有了更多的可选性,很多人愿意不断跳槽,以换取更高的薪酬和更大的价值体现。

  第三,时代的必然。全球化时代到来,人才的争夺不仅是本国企业间的争夺,还要面对来自全球企业的竞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人才可以通过招聘网站快速找到条件更好的工作,我们看看每天数十万家企业的招聘广告就可以一叶知秋了。

  什么是人才?企业的人才一般包括管理人才、创新人才、营销人才、公关人才。广义上的人才概念并不仅指高端人才,只要是满足岗位要求的员工都可以称为人才。人才概念的外延扩大了,所以我们把这次向“以人才为中心”的转移也称之为向 “以员工为中心”的转移。

  重视员工与重视客户并不矛盾,许多企业都习惯于将客户满意挂在嘴边,但事实上,仅就产品与服务花样的翻新并不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原因何在?因为很多企业忽视或者没有足够重视到“让自己的员工满意”。在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上,产品的生产、服务的产生都是要通过员工。员工的态度、言行也会融入到产品与服务中,并对客户的满意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也有了一句很出名的话:“没有员工的满意,就没有顾客的满意。”

  想想看,如果你只得到了很多客户,但没有好的员工提供服务,最终也会造成这些客户的流失,所以从“顾客是上帝”向“顾客、员工都是上帝”观念的转移是不可避免的。

4. “以人才为中心”就是打造“幸福企业”

  以人才为中心,就是打造人心的“吸铁石”。有了这块“吸铁石”,企业才可以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事业才可以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凝聚人心的吸铁石是什么?毫无疑问,只有两个字:幸福。因为每位员工都是为幸福而工作的,幸福是所有人奋斗的出发点和终极追求。

  当然,企业光靠优厚的薪金、稳定的福利,很难长久地留住员工,因为员工还会有其他方面的追求,比如快乐的工作、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对未来的愿景等等,这一切同样可以归结为幸福。而企业要想打造成为“幸福企业”,不仅仅靠金钱来实现,更多的是要用心去打造。

  如何打造幸福企业?

  首先,企业要为员工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团结友爱的团队合作氛围,引导员工将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创建快乐工作的机制,并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最佳平衡,让员工享受工作时间,保持快乐的心情。

  其次,要让员工共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利益,让薪酬与利润同步增长,奖金与任务同步增长,福利与职位同步增长。打造利益共同体,让员工真金白银看得见,从而引爆员工的工作热情。

  再次,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让员工可以得到成长,打破员工头上的“天花板”,构建员工成长的绿色通道,让能者居其位尽其才。这需要一套好的机制和文化来保障。

  而对于高层次的员工,可能还需要更多手段来满足他们的幸福需求,越高层次的员工越重视精神的需求。比如企业还要建立一套荣誉体系,让员工得到尊重感和荣誉感。大家可以从拿破仑的名言中得到启发:“只要有足够的勋章,我就可以征服世界”。

  打造幸福企业,就是为企业打造了一个人才凤巢,企业也就有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向幸福转型,你的竞争对手却会这样做,而你最终将会被对手甩在后面。企业管理向“以人才为中心”转移,就是企业向“幸福企业”转型!

  能够认识到这个观点,是企业向“以人才为管理中心”转移的第一步。

  综上,中国企业的管理中心从“产品”到“客户”,再到“人才”的转移,每一次都是革命性的跨越,这是企业发展阶段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而对于这种管理中心的转移,如果企业有预见性,并能及早进行战略转型,确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样会让你的企业走在时代的前面,走在同行的前面;但如果是后知后觉,转型就会变成无奈之策,被时势倒逼而进行的变革,就会使企业显得处处被动。

  事实上,欧美国家的企业也曾走过这条路,只是时间上比我们要早上几十年。而中国企业管理中心的两次转移,也使得中国企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

  时代潮流不可挡,30年来,一大批企业倒下了,又一大批企业站起来了,落后于这个时代的被淘汰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留下了,如大浪淘沙。没有经历这种转变洗礼的企业,见不到明天的太阳;成功经历了这种转变洗礼的企业,终见彩虹,实现华丽转身,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向“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转移,向幸福企业转型已经刻不容缓,重视员工的内心需求,打造凝聚人心的幸福企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章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