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曾经作过一次非常出名的调查“幸福是什么?”“你幸福吗?”答案各不相同,这说明幸福的标准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一样,而历来的先贤圣哲也很难给出幸福的标准答案。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化的现代文明,人类每向前一步都是在追求快乐,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也就是在追求幸福,正如卢梭所下的结论:“追求幸福乃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动力!”
从原始社会“吃饱肚皮”的幸福需求再到 “多元化需求”的现代文明时代,社会在对幸福的不断探索中阶梯式进步,人类也正在努力实现着各个层级的幸福。
我们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幸福是什么?”,很多先贤圣哲也热衷于讨论这个话题。有的主张“物质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全体的快乐为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实现至善,心灵平静,精神安宁。法理学家边沁说,幸福就是因感官的刺激而带来的心理满足。生物学家则说,幸福就是当人类感受到高兴、兴趣等各种良性感觉时,人的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它能传递快感,给予人对事物的愉悦感,多巴胺分泌得越多,人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就越强。
虽然他们描绘的幸福模样各不相同,但幸福也可以归纳出一些共性。如果非要给幸福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最简洁明了的说法——幸福就是过得快乐,感到满足。
幸福是件美好的事,幸福的人生就是美好人生。如果再用文艺点的说法,幸福就是在美好的环境中和美好的人过美好的生活。
由于幸福感是一种个人体验,是一种情绪的反应。所以,面对幸福,不同心态的人面对同样的结果,反应也会不同。比如说两个人都赚了一百万,一个人可能会幸福得睡不着觉;另一个人可能会想,如果不是因为什么事儿,自己可能会赚到一千万,反而会懊悔得睡不着觉。
同样面对平凡的生活,有人可以从里面享受到点点滴滴的幸福,而有的人却觉得乏味极了。其实,只要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本来索然无味的事也许会变得精彩无比。
所以说幸福也是一种感悟,心态十分关键。我想再与大家分享这句话: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得到了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实现了就幸福;成熟后,幸福是一种心态,悟到了就幸福。
无论哪种幸福,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即最终体现为需求达成时的一种满足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比如说一杯透明的水,虽淡然无味,口渴之人却能品咂出其中的甘甜,品味到幸福,因为它满足了口渴者的需求。
范伟在电影中讲过这样一段话:“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虽然这仅是描述一种来自于生理层次的幸福感,但也说明一个道理,当你需求并得到所需的事物时,才能满足你的幸福感。
由此,我认为,幸福就是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感。
既然幸福与需求有关,那我们想了解幸福的层次,就需要先来了解需求的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层次由低到高,通常是满足了上一个层次之后,下一个层次的需求会自然出现。春秋时政治家管仲就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那么去讲后面层次的幸福感是很难的。
在经济学上,有个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这个比重越小,富裕程度越高,这已经成为衡量国民富裕程度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
因此说,人作为高等动物,来自于生理方面的需求仅仅是人类需求的一小部分,而对于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层次则更多,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比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所带来的幸福感更强烈。
借着需求层次理论,为了让幸福的层次显得更加简洁,更加容易让人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幸福简单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方面的幸福感、情感方面的幸福感、精神方面的幸福感。
物质方面的幸福感既包含了人们对衣食住行方面的生理需求的满足,也包含了通过物质能实现的安全感。情感方面的幸福感既是人们对亲情、爱情、友情等方面的社交与归属感的需求的满足,也是一种爱与被爱的幸福。精神方面的幸福感则是人们对受尊重、受重视、成熟感、实现自我价值及通过利他实现个人理想的需求的满足,这也是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层次的幸福。
这几种幸福感的层次是一种递进关系,物质方面满足的幸福感,包括生理和安全感方面来自于人 “动物性”的一种最低层次需求,是基本的需求,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个层次,人跟动物就没什么区别了。
我们作为人,需要有亲人,有爱人,有朋友,我们需要进行情感的交流。来自于情感的满足,属于中层次的幸福感。
精神方面的满足则是最高层次的幸福感,这是一种精神的高层次享受。我们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立下丰功伟业,成就自己的善行美德;我们希望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而受人尊敬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利他”之心,“达则兼济天下”,去无私奉献,去热心公益,这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受人尊敬的最好途径。
很多企业家虽然个人非常成功,事业做得很大,又拥有巨大财富,但却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就是源于对最后一个层次幸福感的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