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总,觉得城市生活太过繁忙,就决定到一座大山里去放松一下,可是他却放不下工作,忙着遥控处理公司大小事务,各种电话不断。他虽然呼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周围是花香鸟语,但是却没有感到一丝轻松。
在路上,他看见一个背着一大捆柴草、边走边唱着山歌的农夫。他就问:“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说:“幸福很简单,放下就是幸福啊!”
老总马上明白了:虽然他现在身在山间,可他的心却还留在公司里,怎么会不累呢?只有放开双手,才能让烦恼落下。
很多老板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他们是完美主义者,容不得一点不完美,看员工干得不合自己心意就自己来干,结果把所有的事情都揽到了自己怀里,既辛苦了自己,又减少了下属的锻炼机会。员工得不到机会,又怀着“凡事都有老板来干”的想法,就更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员工越干越差,越干越没劲;老板越干越忙,越干越辛苦,成了2014年春晚上不停旋转的“小陀螺”,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万科地产的员工上万,年营业额上千亿,企业里面的事儿应该不少吧?但万科的掌门人王石却能有时间经常去爬山,去哈佛读书,去炖红烧肉,为什么呢?
王石给出了自己的秘诀:不做企业里的超人,要充分地放权,把权力交给团队。他的放权有三个逻辑:第一个逻辑是,要允许部下犯错,你如若死死管着他,他就始终不能成长;第二个逻辑是,部下要比你还专业,每一次交换意见时,如果你被他启发,你就会感到幸福;第三个逻辑是,要让自己从“超人”变成普通人,因为这对企业的前进很有好处。如果你培养的人才确实不行,你自己行,那你还能做多少年呢?你再伟大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如果有一天你突然走了,企业怎么办呢?
被称为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乍听此言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实际上“管得少”并不是说管理的作用被弱化了,只是采用放权的“效率管理”可能会产生百倍的效果。
早在两千年前,韩非子就说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放权毫无疑问,能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施展才华。在企业一开始推动放权文化会有一定的难度,可是一旦推动成功了,就能让员工主动思考怎样做才是对顾客、对企业最好的抉择。
作为老板,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白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果你不放权,那么你的短处也会暴露,个人精力也会更多地被消耗在大量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反而牵制你长处的充分发挥,这对公司整体来讲是致命的。如若充分放权,企业中的人才也就有机会脱颖而出,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作为一个好的企业家,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一个企业家只需要做三件事就可以了,第一算好账,第二管好人,第三分好钱。企业家只需要管这三件事,其他都不用管。
第一是算好账。算好账就是做好决策。核心考量两点:一是值不值得做,二是能不能做。如果两条都具备就拍板,反之就放弃。决策其实就这么简单。
第二是管好人。就是为企业发现人才,利用好人才。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本,中心问题就是管人。“管好人,少管事”是很好的管理哲学。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管好用好,事业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是分好钱。分好钱就是实行利益驱动。通过建立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公平竞争的先进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企业中,老板只要做好这三件事儿就是一个合格的老板,一个背着各种包袱的老板,顶多也只是一个沉重的成功者,但永远不能站到巅峰上。
美国的一家基建公司有一位程序员,他是整个公司公认的最高效的员工,并因此拿到优秀员工奖。他一天的工作就是“在网上闲逛”,9点上班后看看新闻网站和视频,11点半去吃午饭,下午1点开始“工作”,去逛购物网站淘东西,然后再花两三个小时登录社交网站,5点准时打卡下班。原因是他把工作全部都外包给了中国沈阳的一家软件公司,他仅需支付薪水的五分之一。
在程序员界,这篇新闻曾经炸开了锅,有一些人指责他不诚信。但是我觉得这个程序员非常的聪明,也充分地体现了“外包”的魅力所在。
对一家企业来说,外包是现在世界的一种潮流,你不外包,你的竞争对手却在外包。想想看,耐克是怎么做的?作为全球鞋业的老大,它没有一个工厂是自己的,而是把生产这种苦差使交给了它的代工厂,也就是采用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模式,授权受托厂商按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
我们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有个广东清源的会员企业,就是一家耐克的代工厂,老板姓张,企业有五万员工,2008年金融危机时,耐克的订单减少了30%,他只有裁员两万人。后来业务恢复了,他又去招人,耐克把一切负担和风险都转嫁给代工企业了。而耐克全球只有一千多名员工,其中有着数百名的研究人员,这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再看看苹果是如何做的,苹果公司只负责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设计,而把低利润的硬件制造都转移出去了,例如Iphone,在加州苹果总部设计,康宁的玻璃,TPK的触摸屏,LG的显示模组,Sony的镜头,三星代工的芯片,富士康的组装。如果所有的工艺全由苹果公司来完成,苹果公司得需要多少员工?现在仅富士康就有上百万的工人,各种管理上的麻烦都甩给了富士康。同样,像索尼、惠普、戴尔等品牌的电脑生产也大多是外包给中国的代工厂。
当你在美国打电话咨询一些事情,接电话的人通常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许略带口音。我们认为是美国本地人,事实上很多电话已经被转往了印度。据统计,有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在替美国的公司担任客服工作,甚至印度已经衍生了一些规模不小的客服代理公司。
现在中国的一些银行、保险企业好多业务也开始外包了,因此我想对大家说,不要想着做成大而全的公司,能外包的尽量外包,不要想着钱被别人赚了不划算,大钱小钱全是自己挣,那你挣得过来吗?现在是一个专业细分化的时代,不但业务可以外包,人才招聘也可以外包,管理同样也可以外包,财务方面、法律方面、品牌方面等等,也都可以找专业的机构来外包,你要做的就是整合好就行了。中国的房地产商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外包的目的是把企业解放出来,以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打造,同时还能减少成本,提高质量。外包协会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外包协议使企事业节省9%的成本,而能力与质量则上升了15%。
外包是一种新的商业思维,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有效的外包行为还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说外包服务势在必行,我认为凡是能外包的我们应尽量外包,一定要“删繁就简三秋树”,要外包到不能再外包为止。
《孙子兵法》上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意思是说: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直接对阵,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毛泽东打败蒋介石就是靠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就叫集中化战略。简单来说,集中化战略就是以专胜广,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有的企业家把自己当成全能选手,盲目多元化,不但把自己搞得非常累,有时还会把企业拖入困境中。有的老板认为名片上印上很多公司的名称,自己都是董事长,觉得很光荣。但事实上,我看到名片印一大堆企业名的,往往都缺乏竞争力。很多企业家一旦赚到了钱,就到处铺摊子,甚至搞一些毫不相关的行业,最后一看精力不够了,搞不好了,再去收缩,结果走了不少弯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去做无限的事情,最终你一定会失败的。
这是一个全球化充分竞争的时代,很难有企业能达到通吃的水平,以专胜广的集中化战略是制胜的法宝,对中小企业尤其重要。
IBM的集中化战略就是一个优秀的案例,IBM是做硬件起家的,在彭明盛主政后,却壮士断腕般把PC部卖给了联想,他专心去做“综合商务解决方案”,从硬件生产商转型成为IT服务商,股票价值也翻了许多倍。
万科以前还有个万佳超市,卖掉后专心做房地产;格力空调只做空调,并入选《财富》“中国企业百强”,在整个行业中遥遥领先;华为从一开始就定位在通讯供应商,而且这个角色从来就没有变过。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所知道的许多企业陷入困境,都是由于盲目扩张、盲目多元化造成的。新的项目不能产生价值,结果投入大于产出,资金链断裂,把企业拖垮了,这都应当为我们敲响警钟。
固然,若你确实足够强大,想要扩张到其他领域的时候,也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要首选产业的相关性,这样各个产业之间可以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其次,多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资产的流动性,切忌孤注一掷,把自己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