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家认为企业是自己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企业是在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它最后也必然要回归社会,所以我说股权是自己的,而企业是社会的。既然企业是社会的,是在社会的土壤中成长的,那我们就应理所当然地回报社会。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第一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第二是为员工创造幸福,第三是为社会创造福祉,第四是为股东创造回报。
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说企业在商业运作中除了考虑自身盈利外,也要考量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一家企业的行为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群体中的众多利害关系人,这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社区团体、母公司或附属公司、合作伙伴、投资者和股东等等。
企业是幸福的创造者,从企业内部看,就是要让员工幸福;从外部看,就是要让客户幸福,让全社会幸福。
而后者更能体现企业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比如你生产出的产品是不是良心产品,是不是让顾客放心的产品。对自然环境有没有起到破坏作用,有没有把污水排到河里,注入井里,有没有为全国人民添堵。我认为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界线。
除此之外,企业家还该用赚来的钱回馈社会,多做造福社会的事。财富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所拥有的财富跟别人有什么关系,要看你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从而体会到更高层次的一种幸福。
也只有这样,你才可以为自己的企业树立一种正面的社会形象,你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想想看,你的财富有了,社会声誉也有了,自然就活得幸福,你也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士农工商”,商人在中国历史上向来是不被看重的,很多企业家觉得自己富了,但不贵,也就是无法体会到“富贵”,什么是 “贵”?我认为被人需要就是贵,能够利他就是贵。
如若中国社会在未来的十数年里,能产生一大批受人敬重的企业家,那么国家的前景就是美好的。反过来说,如果企业家都是被社会唾弃的,那么社会矛盾必定日深,社会失去了和谐,老百姓充满了怨气,暴力之事就容易出现;失去了好的商业环境,企业也就难以持续发展,有钱人还要为自己的生命财产担忧,那就相当可怕,更无幸福可言。当前社会上的“仇富”情绪就是一个很危险的征兆。
财富之道在于聚散之间。“如果你舍不得,你将会失去更多,直至全部失去。”一位在台湾的朋友这样说,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位商贾巨富,就因为没有处理好财富的积累与回馈社会的关系,最后失去了家产,跑路去了台湾,这也是他父亲经常给他说起的一句话。
若说当前中国还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社会还有裂痕,那就让我们企业家来做这个社会裂痕的弥合者吧。我们必须想到,我们的财富来之于社会,自然也应当回归于社会。我们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社会,让企业与社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让社会更加和谐,如此必当幸福自我,福及子孙。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上个世纪初与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人的名字列在一起,是著名的大财阀。
他曾经集野心、才干和凶猛于一身,创建了一个钢铁帝国,几乎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也曾经与雇员们发生过血腥冲突,并让他终身蒙受耻辱。但让世人为之惊讶的是,他在自己事业的最巅峰,放弃了所有的一切,追求另一种自由、无拘束的生活。他宣布:“我不再努力挣更多的财富。”他毅然从他那蓬勃发展的钢铁事业中引退,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金融大王摩根。然后,他就开始实施他的把财富奉献给社会的伟大计划,并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
因为他悟到了并讲了一句很出名的话:“一个有钱人如果到死还是很有钱,那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为什么不把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孙?他说:“不要以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大多数的纨绔子弟,做了财富的奴隶,他们不能抵制任何的诱惑,以至陷于堕落的境地。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决不是那些出身贫贱的孩子的对手。”
对于财富,他说:“人生必须有目标,而赚钱是最坏的目标。没有一种偶像崇拜比崇拜财富更坏的了。”“对金钱执迷的人是品格卑贱的人。”
为了鼓励更多人像他一样把财富回归社会,他写成了《财富的福音》一书, 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政治家、时任首相的格莱斯顿先生读完后高度赞赏,亲自写信给《北美评论》进行推荐。这本书也深深地影响了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他们经常阅读这本书,盖茨也以卡内基的警句“拥巨富而死者耻辱”自勉。克林顿也曾称做慈善的人为“卡内基的孩子们”。100多年来这本书在西方一版再版,深受企业家、公益家和社会大众的好评和推崇。
卡内基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相媲美,他的慈善理念对美国社会影响之深,可以说是开历史之先河,之后的很多富翁都纷纷效仿。他也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
我如今就有一个体会,如若把财富给别人分享,自己就会得许多倍的幸福。例如我们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后的第一个春节去灾区发红包,例如我提供给母校的学生们助学金,挑一些优秀的穷困孩子,让他们寒暑假出国旅游。还譬如我们在四川农村建“感恩堂义诊所”,为老乡们免费看病、抓药,我还为义诊所配备了一辆急救车。还有许多事情,我们给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送书包和文具、捐建希望小学、为西部捐献平安校车、为留守儿童请保姆、为非洲的失学儿童捐学校,等等。
我做这些事情是完全无私的吗?也不是,如若说有自私的成分的话,那就是这样做能让我更加幸福,让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也都更加幸福。
我再给大家讲个例子,每年大年初一早上,我都会给遇到的工人发红包,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好几年了。年初一我起得特别早,我就拿一叠装了钱的小红包,在我们小区走一圈,到公路上走一走。遇到了值班的保安,见到扫雪的市民、环卫工人等等,我也不认识他们是谁,反正觉得新年见到的人都是有缘人,所以见到谁就给他们递个红包,给他们说一声过年好。
我是在想,我们都是人,都在过年,我们一家人团圆,吃年饭,看春晚,而我们小区的保安却在为了我们的安全值班,环卫工人却在为我们扫雪、淘粪,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其实,看到他们收到红包幸福的样子,我也感到很幸福。
我经常看到很多企业家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厚德载物”,但当我问到他们这个词什么意思时,很少有人能准确诠释。
当然“厚德载物”有很多层的意思,我最近有一个新的解释,厚德载物是说什么呢?这个“德”就是你摔下来之后的垫子,德越厚,这个垫子也就更厚更软。如果没有积德,你摔下来就是硬石板,你可能就粉身碎骨了。如果你积了很多德,当你摔下来时,你就被托住了,最后毫发无伤,还有可能再被弹起来,而且这个垫子垫得越厚,你会被弹起来得更高。
例如说史玉柱的故事就非常典型。他当时那么惨,欠下数亿债务,按照有关法律,他只要申请破产,就可以赖掉这笔账。但他却承诺每一笔债都要还,并因此在2001年还获得了CCTV经济年度人物。这种诚信的态度就是一种德。最后他的事业再次取得了更大的辉煌。
有才穷不久,无德富不长。如若拥有了财富,却没有德,也必然不能长久。孔子说过三种危险:“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首先就是说的一个德,没有德也必然托不住你现在拥有的“福”,所以要想获得长久的幸福,就要让自己积累更多的德。
我再讲一则故事,说明做善事回报社会,反过来就会在你身上有更大的福报。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火山流出岩浆似的流进他的口袋里时,他变得贪婪、冷酷。身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
有的受害者做了他的木偶像,将木偶像处以绞指之刑或乱针狂扎;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十分讨厌他,他的兄弟特意将自己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
由于洛克菲勒为金钱操劳过度,51岁时身体变得极度糟糕。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现状,他只能活到五十多岁。
医师们建议他必须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 这时,离死不远的他才开始醒悟,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
于是他在1901年设立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 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他后半生不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90岁他依旧身心健康,日子过得很愉快。他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而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被人需要,被人感激所带来的感受也必然是一种更高的幸福体验,所以我说,回报社会可以让幸福升华。
以上就是我所讲的幸福老板的“五项修炼”。这五项内容不一定同时修炼,可以一步步来,第一步就是首先让自己慢下来,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内心,让生命回归幸福的真谛。第二步是建设幸福企业,让自己的员工也幸福,从而让你的幸福保值。第三步是通过放手、外包和集中等手段,把自己从忙碌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自己,让生命自己做主。第四步就是让更多的人因你而幸福,让你得到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让幸福升华。第五步是关爱你自己的家人,建设幸福家庭,承担责任,让幸福生根。
企业家们如果走好这五步,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位幸福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