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篇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幸福:幸福城市的基本保障

  从唯物主义来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则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物质,哪来的意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牢固,上层建筑可能要瘫痪。同样的道理,物质基础也决定着幸福城市是否存在。

  上海“菜篮子”工程为市民提供了优质蔬菜,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实现了市民“住有所居”的梦想。对于老百姓来说,吃上放心菜、有房子住,就是最真实的幸福。很难想象,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情况下,会有什么幸福可言?或许在那时,所谓的“幸福”远远不如一个掺杂稻糠的窝窝头来得实在。

  因此,在幸福城市的建设中,最为基础的莫过于物质的保障,唯有如此,幸福城市的美好愿景才能得以实现。

1.衣食住行用,样样有保障

  “福”字的写法,就字意来看,已经透露幸福的要义,“衣字偏旁,口在田上”,意思是说一个人能有衣服穿、有饭吃,就是“福”。换句话说,起码的物质保障乃是幸福的基石。

  传统经济学理论坚持物质决定论,认为收入是决定幸福与否的最主要因素。收入增加使人们有能力购买更多消费品,还提供给人们更多选择不同消费品组合的权利。所以,人们的幸福水平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升。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收入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幸福水平的增加。

  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更客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建立在物质决定论基础上,认为物质生活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个人幸福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但离开精神生活的幸福,也就不再幸福。

  幸福应当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缺乏物质生活的滋养,幸福无从“生根发芽”。衣、食、住、行、用,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我们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尺。

  在“衣”上,我们以西藏拉萨市为例,看看幸福的变迁。30多年前,由于物资较匮乏,拉萨农牧民群众的穿着,正印证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句老话。今天,拉萨人民的穿着既讲究服装质地、款式,还要追求时尚。穿着漂亮的衣服,人们脸上的笑容,彰显着他们的幸福。

  在“吃”上,我们从河南郑州可以闻到幸福的“气味”。每年立冬之后,当天气转凉,河南郑州的大街小巷总散发着浓郁羊肉香味的烩面。河南郑州号称“烩面之城”,拥有大大小小数千家烩面馆。每到饭点,穿着时尚外套的小姑娘,或穿着毛衣的小伙子,还有穿着厚重棉衣的老年人,都走进烩面馆,品尝着加有木耳、枸杞、海带、羊肉等诸多配料的烩面。周围的食客们埋头大吃之时,额头冒出颗颗汗珠,嘴上沾着汤汁,脸上带着笑容。这既是吃烩面的幸福,也是能吃饱、吃好的幸福。这种情景,很容易让人回忆起抗战时期,恰逢天祸最艰难的1942年,河南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日子。当时,在河南大地,饿殍满地,灾民成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在逃荒路上,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在灾民们如菜色、无血色的面孔上,呆滞、无神的眼神,无力、迟缓的动作,以及在寒风瑟瑟中被冻得颤抖的身影中,除了深深的苦难和深入骨子里的绝望,你能感知到丝毫的幸福吗?

  在饥寒交迫的年代,如果有吃有穿,就可算作幸福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在,除了吃穿之外,是否有房住,出行的过程是否顺利,也成为幸福生活的参考项目。

  唐朝诗人杜甫诗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传统观念中,我们也讲究安居乐业,“安居”就是要有房子住。时间的脚步行进到现在,房子更是影响人们幸福指数的最重要因素。2014年发布的《北京青年人才住房状况调研报告》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其中33%的人认为“有房是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除非看透世俗和红尘的世外高人,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有房子不一定幸福,但没房子肯定不幸福,房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新加坡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在他们看来,新加坡的街道清洁、治安状况良好、邻居之间相互帮助。最关键的是,在新加坡,人们基本能够实现居者有其屋。有了房子,意味着你不再居无定所,不再漂泊;有了房子,意味着你的内心有了一份安定感和归属感……每天下班后,回到小区门口,看到家里的灯光,想到房子里有家人等着自己共进晚餐,心里会有一种暖洋洋的幸福感。

  而没有房子,就必须租房,租房则意味着随时可能流落街头,房东一次又一次涨房租,或者遭遇黑中介时被骗得精光。没有房子,你只能算作二等公民,属于城市里的边缘人。就算你能忍受,你的下一代呢?他们可能无法取得户口,不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去学校读书学习,失去成长发展的机会。人生之哀,莫过于失去希望。当下一代的“翅膀”被折断,上一代的幸福从何而来?

  曾经作为“遮风避雨居所”的房子,现如今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房子成为功名、尊严,乃至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是否有房,成为了众多姑娘择偶的第一甚至唯一标准。没房子,代表你经济实力不够,代表你没能力,用更通俗的表示,就是“无能”。

  的确,没有房子,你可以租房住,一样不用经受风吹雨打,但是得不到房子赋予的尊严和自我实现感,又何谈幸福?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每年来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拼搏、奋斗的年轻人中,总会有部分选择离开。不是因为这里不够好,真正原因在于他们被这里高不可攀的房价和节节高升的房租压得透不过气来。

  除了房子之外,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还有交通状况。交通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生活在一个交通便利,且交通畅通无阻的城市中,人们的幸福感会更强。生活在交通不便或交通堵塞的城市中,只会给人们的生活添堵。

  凡是到过大连市的人,都会对大连的交通由衷地赞叹:“流量大、速度快、事故少、秩序好”。生活在大连,驱车行驶在大连最繁华、最热闹的区域,人们可以看到一条条宽阔且笔直的道路,一座座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以及一辆辆井然有序的汽车,丝毫不会看到拥堵的状况,市民幸福感油然而生。即使在普降大雪、给交通造成诸多不便的寒冬,大连交通依然能够畅通,确保行车安全。

  拥有一辆私家车,是每一个城市人心中所想。但是,交通的堵塞很容易将这种喜悦打破。据媒体报道,生活在郑州的居民,从金水区去郑东新区,路上经常堵上1个多小时,放眼望去,整条马路像个大停车场,车喇叭声响,加上汽车尾气,让人心情糟糕透顶。用一位居民的话说,“13万并没有买来幸福感”。

  “用”又是什么呢?简单而言,就是市民实现生活幸福的工具和社会服务,比如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水电、煤气、暖气,满足情感需要、精神需要的传播工具如邮政、电视、网络、手机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北京开始建设能够覆盖全城市的免费WIFI(高频无线电信号)“my beijing”。等到建成之时,生活在北京的市民可以免费、自由地畅游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之中,实现更便捷的沟通,彼此之间的距离被极大地缩短,人们的生活也会因此更加幸福。

  不管对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而言,只有先让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得到保障,市民的幸福才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中国梦,对中国人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既是引导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这是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梦。如同《礼记•礼运篇》中的描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城市中,壮有所用自然是水到渠成,而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一座幸福城市,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为人们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所谓“少有所学”,就是让城市中的每位适龄儿童都能走进学校,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无论打工子弟,还是城市白领的孩子,抑或公务员子女,都能坐在同一间教室、阅读同样的课本、听同样的老师讲课。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普及教育,并实现教育公平,才能让每位市民都获得尊严与发展的机会,让祖国的未来伴随着下一代的成长充满希冀。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也是中国年轻城市的象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可在20世纪中叶以前,这座“东方巴黎”,却是冒险家和黑社会分子的乐园,黑暗和暴力肆虐。如今的上海,发展速度堪称奇迹,人们之间的竞争虽然激烈,彼此之间的关系却充满友爱与和谐。在这座幸福城市的构建中,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所有城市中,上海人口的文化层次、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均名列前茅。

  上海市教育政策的核心就是“有教无类”。上海不仅建立了完善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入学制度,让外乡孩子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其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国内更是首屈一指,尽管有些孩子身体残疾,却依旧可以和健康的孩子一样背上书包、走进学校。

  环视当下我国各个城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少有所学”,当务之急应当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和分布过于集中,并非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进入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好学校。未来,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同时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的公平化,应该是建造幸福城市的重中之重。

  看到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白发苍苍、迈入暮年的老人。如果说儿童代表着未来的希望,老人则代表着值得尊重的过去,正是依靠他们当年挥洒的青春和汗水,我们才能享受到幸福的城市生活。一座幸福城市有责任让犹如蓓蕾般的孩子通过学习快乐成长,也有义务让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

  老年是人生旅途的必经之路。无论年轻时如何风光,岁月都会让你的脸上布满沟壑。当白发覆盖了整个头顶,行动变得迟缓,哪怕抱起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也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时,即便再坚强的人,也只能依靠他人来照顾。

  人到老年时,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顾和赡养,是决定幸福与否的关键。有人照顾的老年,是幸福的晚年;老无所养的晚年,充满着心酸和不幸。

  在拉萨,6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近70岁的五保老人被政府集中供养。行走在拉萨街头,不时可以发现老人们面带微笑,生活安定悠闲。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进行的“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拉萨市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拉萨市民的幸福感,与老有所养不无关系。

  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决定一座城市是否幸福。就此标准而言,无关乎国内城市,还是国外城市。

  日本港北新城风景优美。每年,许多来自日本其他地区的老年人,会搬到这里居住,从而成就其“养老之乡”之称。为优化老人生活,港北新城投入众多,建造了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小面积平房,建设老年大学、完善社区看护服务,为老年提供健身器材、免费的健康讲座等。 生活在港北新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欣赏当地美景,还能够享受生活上的保障,脸上怎能不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幸福是相对的,有幸福,就有不幸福。“都说养儿为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这句歌词道出了众多老年人的心酸,也是当今一个社会群体——空巢老人的写照。在南京,老人“空巢率”近40%。空巢老人虽然不缺吃穿,心理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失落,独自独一个人看电视到深夜,或拄着拐杖孤孤单单走在街头。

  如果说不能享受儿孙绕膝之乐,无法得到子女的照顾,产生的精神上的寂寥和落寞是一种不幸福。那么,近年来,一些城市层出不穷的“空巢老人死于家中多日无人知”新闻报道,更让人们对老无所养的老人的无助和不幸,产生一种深入骨髓的凄凉感。

  现代生活的压力、家庭模式的变化等种种因素,导致个人和家庭养老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需要建立完善、覆盖全民的养老体系,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公共投入,为老人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实行“居家养老”,即政府通过“服务购买”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但是,这些服务大部分仍然局限于生活层面,并不能带给老人精神慰藉。而且,部分从业人员因为缺少正规培训,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须真正从老年人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机制。从我国现行养老体系来看,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现行养老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养老保险无法进行异地转移,与我国城市人口流动性日益加大的现状极为不符。未来,加快推进我国养老体系建设和改革,是建设幸福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

  无论对老人,还是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健康胜过所有财富,是最美的礼物,也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说过,通往幸福之路的第一条便是健康。患病之后,病有所医,才能够摆脱痛苦,重回健康,获得幸福。

  因此,“病有所医”是衡量一座城市幸福与否的标准,也是一座城市对所有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承诺。

  在不丹首都廷布,人人都能够看上病,看病不需要花钱,即使外来旅游者在廷布临时就医也不需要交纳费用。而且,不丹的医务人员对病人态度温和、有耐心,有慈悲心怀。不丹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不高,国民幸福指数却在全球排名最高。不仅不丹人民感觉很幸福,很多邻国的穷人甚至还越境来此看病,争相体验这种幸福。

  我们深知,医改堪称世界性难题,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去努力探索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尽最大努力解决基本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问题,走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自2009年“新医改”实行以来,我国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部分城市地区,已经基本实现病有所医。为巩固现有医改成果,并将医改不断推向深入,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建立基层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使市民不至于“通宵排队挂号”;加大政府投入,废除“以药养医”政策,减少医疗市场趋利行为,加强医疗行为的监督;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并提高市民防病意识,加大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的投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个城市,实现“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们才能其乐融融,尽享天伦。到那时候,“幸福”才会真正内生滋长,源远流长。

3.空气清新,食品安全,出入平安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生存下去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目标,如何发展自我、如何提高生命质量,活得快乐、活得健康,更是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的主要内容。

  根据有关机构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幸福感与财富相关度不大,特别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所以,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幸福感增加与收入增加并不呈现正相关,非经济因素对幸福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人们会更加关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如果评选对市民身心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莫过于一个城市的环境。比如,我今天能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能不能吃到安全的食物?能不能平安出行?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城市为追求经济效益,采取了代价极大的方法:大量建设一些排污高、耗能高的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但当人们已经衣食无忧的时候,如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所论证的那样,需求层次又提升了,环境好坏自然也就成为了衡量幸福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以想象,即使一个人在城市中,家庭、工作和事业都不错,甚至很有成就感,但是每日出门时,看到的是雾霾遮日的天空,呼吸着掺杂汽车尾气的空气,吃着被污染的食物、在拥堵的街道上焦急等待……他会感觉幸福和快乐吗?

  不同于传统心理学只注重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心理效应,现代心理学对自然环境,尤其是环境污染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通过对某市5个化工企业787名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一线工人,进行心理和神经功能的测试,心理学家发现,化工行业有毒工种作业人员与一般人群相比,心理问题突出,会出现自卑感、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而在锰矿工作的人,常常出现口齿不清、神情呆滞、性格抑郁等不良状况。

  恩格斯说过,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他的生存环境。环境的重要价值对于幸福体验同样适用。人类不断地污染环境,最终带来的必将是大自然的惩罚,到那时,再美好的幸福也都会成为泡影与空想。

  许多城市走的都是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但江苏张家港市不一样,经济发展并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张家港市处于长江三角区,工业和航运业历来极为发达,城市经济也因此快步向前,一直是“全国经济百强县”排名中的前十位,市民过着高收入、低消费的幸福生活。在一般人眼中,这种依靠工业和航运发展的城市,其市内的环境必然非常糟糕,事实恰恰相反,张家港市管理者和全体市民对“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这一观念有着清醒的认识,市民在享受这座城市的经济建设成果的同时,也体验着优越环境带来的舒适和健康。

  在张家港市,看不到在翻滚的泥浆中散发着臭味的河流,看不到将天空染成灰色的黑烟,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阡陌美景和温婉俏丽的风景,4.41万平方公里生态公园中郁郁青葱的草木不断地为城市提供着清新的空气,新建的80万公顷生态园让整座城市变成了一座“氧吧”。 在这里,漫天的黄沙和令人窒息的雾霭毫无踪迹,人们不需要佩戴口罩,可以在街道上“肆无忌惮”地微笑、呼吸。

  如果评选中国环境最为清新、环保最为优越、生活最为健康的城市,张家港市无疑会名列前茅。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一个又一个荣誉,不仅代表着城市管理者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张家港市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

  食品问题在张家港市也得到了完善解决:张家港市所有市民都知道一个“张家港食品安全防护网”,在这里,所有人都能够看到各大蔬菜市场的检验检疫结果,如果这座市场的食品安全存在不足,网站地图中就会亮起“黄灯”,警示居民谨慎购买。如果一个市场中的蔬菜等食品连续两天出现不合格的情况,网站地图上就会亮起“红灯”,整座市场的同批次蔬菜都要被销毁,而销售者也将接受整改。这种检测几乎每天都会进行两次,杜绝了出现“死角”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张家港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其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也非常发达, “五横三纵”的高速路、“七横九纵”的市内快速路和百余条公交线路,在这里,人们可以轻松地实现出行,避免了拥堵带来的烦恼。为了保障市民能够真正安全出行,张家港市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平安天网”的社会工程,在全市绝大部分路段都安装了摄像头,建立起系统的、全覆盖的警务巡逻系统。夜晚,当人们行走在灰暗的马路上,没有什么比看到熟悉的警灯更加让人感到安心。此外,张家港市还发动治安积极分子参与巡逻,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市民也因此得以安全、放心地出行。

  在建造幸福城市的过程中,永远都是问题叠着问题。环境污染、食品危机、交通肇事等,每一个城市顽疾都在剥夺着市民的幸福感,也阻碍着幸福城市的脚步。但是,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们坚持以市民幸福感为中心,像张家港市那样统筹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幸福就会越来越近,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