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篇 第三章 第二节

情感幸福:幸福城市的心灵鸡汤

  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明显的特征,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情感的幸福不是一种玄而又玄的说教,而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存在,关系到每个人的精神愉悦。一个幸福城市,既要为人们提供丰裕的物质保障,更要为人们打造丰富的情感“港湾”。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都在收获经济增长,但是,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却一致性地付出代价,即幸福的感觉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当代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Kasser和Ryan将物质主义称为“美国梦的黑暗面”,并进行立项研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驰骋的物质主义,虽然促进了物质繁荣,却让人类付出高昂的代价——削弱了人们的幸福感,以及透支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幸福。

1.纯真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两个陌生人因为爱情走到一起,因为爱情他们繁衍生息、创造奇迹。当上帝在伊甸园中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爱情之歌就此开始传唱。汪峰在歌中唱道:“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的确,有了爱情,幸福已经开始出发。从古至今,自国内到国外,千千万万永不休止的爱情故事,成就了一幕幕永不褪色的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之恋,让后来者感动不已;罗密欧与茱丽叶的为情而亡,也让观众潸然泪下。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那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仍为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

  爱情是幸福生活的“催化剂”,可以促使相爱的双方共同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幸福的未来。《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达西家庭出身迥异,前者出身卑微,是家庭中五个女儿之一,后者则是从上流社会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少爷”。爱情的魔力,让他们两人各自努力做出改变:伊丽莎白渐渐了解达西,消除了对他的偏见;而达西也在和伊丽莎白的相处过程中,把身上的傲慢摒弃,变成一个彬彬有礼、善解人意的绅士。最终,他们两人联手冲破阶级的隔阂和世俗眼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见,爱情具有强大的催化力。

  爱情也是幸福生活的“润滑剂”,可以用温馨的感情来化解矛盾,维护爱情双方和家庭的幸福和睦。一曲《凤求凰》,让才子司马相如和美丽聪颖的卓文君坠入爱河。两人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虽然艰难,却也幸福美满。司马相如因文采过人,被举荐为官后,产生了纳妾之意。卓文君得知情况后,怀着悲痛的心情给丈夫写了一封《怨郎诗》,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司马相如联想到昔日夫妻恩爱之情,顿时羞愧万分,自此,再也不提纳妾的事情。

  爱情也是幸福生活的“防腐剂”,一旦遭遇生活变故,它能协助人们渡过难关。1975年,重庆市民谭仙殊的丈夫因意外致残瘫痪在床,深爱着丈夫和家庭的她,毫不犹豫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将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把两个孩子养育成人。2014年,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39个春秋。对谭仙殊来说,39年的时间显然不是一晃而过,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艰辛里走过来的。但是不管多难,谭仙殊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既然成了一家人,一家人就不能散!

  面对生活的艰难,她勇往直前。在久卧病床的丈夫面前,她从不面露难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方式诠释着爱情。花前月下式的浪漫爱情纵然使人向往,但这种相濡以沫的爱情岂不是更令人感动?谭仙殊用她的“不抛弃不放弃”告诉我们,请相信爱情,也请相信爱情的巨大力量,这力量足以支撑你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所有困难。

  两个人因为爱情可以结合成一个幸福家庭,而无数幸福家庭聚在一起,也便有了我们的幸福城市。反过来说,我们建设幸福城市,应该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营造有助于催化和延续爱情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一段时间以来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很多人迷失了自己,情感无所寄托,内心变得浮躁,连爱情也不幸“落难”。

  当前,房价是最大的爱情杀手。很多人选择结婚对象,首先考虑的就是对方有没有房子,很多原本相亲相爱的情侣,却往往因为买不起房子劳燕分飞。爱情,变成了奢侈品。有的地方政府从GDP增长和增加地方财政的片面需要出发,明里暗里有意推高房地产价格,造成市民对房子的恐慌和焦虑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恶果。高房价甚至导致啃老、拼爹、恶性攀比、收入不公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把金钱至上、物质主义传导到社会每个阶层,以至全社会共同绑架了爱情。如果房价降低,也许情侣分手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有了房子加固的爱情,毕竟会更加牢固。

  目前大部分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都免费向市民开放,无疑这些给年轻人谈情说爱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场所;但一段时间以来,会所消费、歌舞厅消费、影剧院消费成为某种高消费,我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文化消费,文化娱乐场所也应该更多地面向普通市民,而不应该只是商务人士的专享。

  逐步改善物质条件和环境无疑是增进年轻人幸福爱情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方面也需要有一个积极引导。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要在年轻人当中大力推崇敬业爱岗、创新创造,比学习、比贡献、比境界的新风尚,摒弃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小市民意识。

2.浓浓的亲情

  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亲是家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而这种亲情,正是幸福的源泉。家庭,指的并不仅仅是一所能遮风避雨的房子,而是这所房子里的家人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不同于其他感情形式,亲情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一种更加牢靠的感情,更是一种无私、不希冀回报的感情,是维系着每一个家庭成员、每一个家庭的看不见的“手”。

  关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有一个“差序格局”理论,即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般,由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无疑,在每个人的“差序格局”中,亲情和亲人处于距离自己最近的一圈。

  亲情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不可缺少的情感元素。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谁都离不开亲情的呵护与关怀;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少年,到步履蹒跚的垂暮白发,谁都无法离开亲情的安慰与帮助;无论你富可敌国,还是一贫如洗,无论你是身强体壮,还是羸弱不堪,任身边人来去匆匆,唯一留在身边不变的脸孔,仍旧是你的亲人。

  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所有影响幸福感的指标中,金钱不是被排在第一位,位列第一的是亲情。的确,一个人可以没有很多钱,但只要有亲情的滋养,就可以生活得很幸福。

  马耳他是处于地中海的一个小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之一。无论在其首都瓦莱塔,还是其他城市,人们的家庭关系都十分紧密,相互之间浓浓的亲情,抵消了贫困与动荡带来的苦难。走在瓦莱塔街头,在看到美丽的蓝天白云、悠长又安静的巷子的同时,经常会看到三五成群的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幸福地走过。正如马耳他驻伦敦使节团的一名外交官所说:“马耳他是个非常小的国家,那里的家庭关系非常紧密。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不会感到孤独。”

  相比之下,在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尽管在过去的30年间,英国市民人均收入增加80%左右,但其幸福感却没有随之增加。自1973年到2006年,英国市民幸福指数只提高了1.36%。 原因就在于,在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亲情的逐渐消失,大大抵消了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

  亲情是人世间最宝贵、最甜蜜的感情之一,拥有亲情就是拥有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拥有幸福。从我们国家的角度来看,其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亲情、注重家庭传统的国家,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家庭观念最强烈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所谓“家庭”,除了最核心的是父母、子女、夫妻和兄弟姐妹,扩大来说还包括亲戚。在19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多数中国人都有兄弟姐妹和一些叔叔伯伯、舅舅姨妈等,这意味着很多中国人往往有一个“大家庭”。逢年过节,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间都会相互串门、祝福,透着浓浓的幸福的味道,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幸福。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心理医生之所以没有美国等国家多,并非因为中国的心理学教育发展滞后,而是因为亲情具有缓解心理压力的功能。人们在压力之下形成的心理负担,不用去找心理医生,通过向家人倾诉,在亲情的关怀和纾解下,就已经完全释放,重新回到幸福的怀抱。

  我们建设幸福城市,就应该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营造延续亲情的外部环境和氛围,让人们能够尽情享受亲情的滋养。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以及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社交网络的兴起,给亲情带来更多挑战。一些年轻人为寻求个人发展,选择过背井离乡的生活,与父母亲人分隔两地,只能在春节等有限的假期,与亲人欢聚。而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年轻人,可能沉浸于手机或ipad,无法专心与父母聊聊心事、谈谈工作。还有一些家庭因为成员经济纠纷或家庭琐事,相互之间矛盾重重……久而久之,亲情渐渐淡化,亲情危机出现。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除了大力弘扬关注家人、关爱亲人的优良传统外,还应该完善社区服务,建立将专业调解、心理咨询、法律支持等融为一体的专业家庭矛盾调解咨询机构,做好家庭内部成员的矛盾调解工作,充当家庭的“和事佬”。

  除此之外,我认为,政府还有义务为培育亲情氛围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比如为年轻人的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父母身边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依旧可以实现梦想,不至于背井离乡、离开父母。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家庭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巢穴,一座亲情洋溢的城市才是最温暖的城市,一座每一个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的城市才是最幸福的城市。

3.真挚的友情

  人生在世,除了和亲人不可分裂的关系外,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朋友。有人说,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在爱的路上走累了,可以找棵大树靠一靠。友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朋友这个词语,几乎是在汉语中应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但是,朋友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情感上的幸福又意味着什么?

  对于“朋友”二字,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解释,孩子可能认为“把果子分一半”给他的人就是他的朋友;中学生可能认为一起打过球的人就是他的朋友;而当人成长、成熟之后,又会觉得可以和自己交换想法、沟通思想的人才是自己的朋友。对于友情,很多名人也曾表达过自己的观点。高尔基说,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莎士比亚说,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无论何种解释和表达,毋庸置疑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朋友,特别是知心好友,是无可替代的情感幸福来源。武侠作家古龙认为,就是世界上所有的花朵,也不能比拟友情的芬芳与美丽。鲁迅也说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情感上的幸福离不开浓浓的、真挚的友情。工作日下班之后,或者周末,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聊工作中的烦心事,聊聊最近的人生感悟,天马行空,无所不谈。这种生活看似平淡,实际正是在这看似平淡的交流中,我们得以分享彼此的情感、想法,得以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疲惫和压力。烦恼的事儿,说出来后也不觉得那么烦恼了;感觉难以承受的压力,有朋友分享后也觉得不那么可怕了,这就是友情带来的情感层面的幸福。

  友情能给人以幸福感,是因为友情能消弭人在城市生活的孤独和无助。分享是朋友之间最常做的事情,朋友之间因为分享而了解,因为了解而理解,因为理解而彼此认同、彼此珍惜。由此,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倾诉、互相帮助。培根说,“把你的快乐分享给朋友,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把你的忧愁诉说给朋友,你会减少一半的痛苦。”友情不仅可以化解矛盾、忧愁和烦恼,还可以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中国有古话叫“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凡是成功的人总有几个好朋友帮助,他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朋友的支持。

  友情能给人以幸福感,还因为友情能给人带来真诚的理解和信任。虚假的友情不仅让人失望,更让人心痛,只有真挚的友情才能给人幸福。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流传千古,也让我们看到了友情给人的理解和信任。

  管仲出身贫寒,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每次两人分钱时,管仲都要多分一点,但鲍叔牙从来不计较,更不以为他贪,因为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生活艰难才如此。后来他们二人都弃商从政,管仲几次做官都被君王罢免,但鲍叔牙从不以为他没有才能,而是认为他还没有碰到合适的机会。管仲从军,几次上战场都当了逃兵,有人将此事告知鲍叔牙并取笑管仲为懦夫,鲍叔牙却说,因为管仲尚有老母要奉养,自然惜命。对于鲍叔牙给予自己的理解和信任,管仲感叹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牙也!”

  友情能给人以幸福感,还因为友情能实现快乐人生的共享与传递。美国迈阿密是一座世界知名城市,也是一座充满友情的城市。这里的市民悠闲地享受着生活,因为彼此之间的共同爱好而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比如冲浪圈、烧烤圈、游泳圈、潜水圈……这样的圈子彼此之间交错、联系,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基础,也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气质。每到周末,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在阳光和海风中,感受着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

  我们建设幸福城市,就有责任为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能够保持、享受真挚的友情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让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能够收获一份来自友情的幸福。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朋友圈的活动开展更加便捷,众多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在假期相约而行,给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但是,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朋友就是被利用的”等不正确友谊观的影响下,友情开始渐渐变了味道,不再真挚:由于工作繁忙,时间几乎全部被工作占去,朋友之间很少或几乎不再联系,友情渐渐变淡;为了工作职位晋升,或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很多朋友相互倾轧,反目成仇;人们在选择朋友时,不再以志趣相投为标准,而是看对方有没有钱、有没有资源。在攀比心态之下,朋友之间不再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互相关心,而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的相互妒忌。

  人们一旦失去真挚的友情,便难以获得情感上的幸福。作为城市管理者的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动员力量来做好关于如何建立健康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引导工作,促进市民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健康正确的友谊观,坚决抵制那些利益化、商业化的不正确友谊观,促进市民之间形成友爱、互助的良好气氛,构建一个充满友情的幸福城市。

4.社会的温情

  温情,是人与人之间温馨真挚的感情,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让人感到温暖。爱情发生在恋人和夫妻之间,亲情发生在亲人之间,友情发生在朋友之间;温情发生的范围更广,既可能在熟人之间发生,也可能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一座城市是否幸福,也要看这座城市是否有温情。城市的温情,其实就体现在我们不经意的小事中。如果天气变冷,就算还未到供暖的日子,城市也能让暖气早点热起来;冬天的早晨天亮得晚,城市的路灯关迟一些,让早起上班的人们和早起上学的学生,能够方便出行……温情是一座城市中人们的善良和爱心的表达。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关怀感和幸福感。

  一座有温情的城市,绝不会将城市居民分为三六九等,不会歧视外来人口,而像一位胸怀温暖宽广的母亲,给予城市的每位居民以同样的照顾和温暖,让身处其中的每位居民都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威海,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温情的幸福城市。

  威海城市面积虽然并不大,却有着儒家文化惊人的包容性,不管你来自何地,都会受到威海人真心的关怀,整个城市也充满着温情的色彩。早在2008年,威海便出台政策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就近入学,到2011年,威海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甚至可以全部免费入学。 仅凭借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威海这座城市中的满满温情,让人陶醉。对于那些为梦想而来的人们来说,威海这座新城就是自己的家,这点绝对不是虚言,而是其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威海也因此被联合国评选为最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城市,并且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值得一提的是,在威海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城市能够同时获得此项荣誉。

  一座有温情的城市,绝不会将资源全部分配给那些在政治地位或经济地位上处于社会最高层的人群,而忽视弱势群体。在倡导公平竞争、争取效率的同时,这座城市一定还能够兼顾到弱势人群,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莫斯科留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冰天雪地,但是在这里,每个市民都拥有着一颗温暖的心,并且用自己的“热量”感染着周围每个人。每年冬天,市民都会来到教堂,捐赠一些衣服、食物。无家可归者和生活窘迫者可以随时前来领取他们需要的东西。更令人称道的是,没有一个受捐赠者会多拿一丝一毫,而是将其留给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也许正是俄罗斯市民心中对于他人的关怀感动着每一个人,静谧的幸福气息一直笼罩着整座城市。

  一个有温情的城市,也绝不是城市管理者一味提供某种“温情优待”,而是所有城市居民相互温暖,共同营造一个温情的城市氛围。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社会温情应该是社会给予我们的,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享受者的位置。其实,我们每个人作为城市的一分子,都应该成为城市温情的建设者和提供者。在释放传递城市温情方面,河南郑州一位张姓的哥的做法可圈可点,值得人们学习。

  张师傅开出租车刚一年时,发现很多乘客对郑州“的哥”的评价不高,不仅称他们态度不好,还指责他们经常“宰”客人。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郑州 “的哥”的形象。为方便乘客,他在自己的出租车上准备了五六本杂志,包括娱乐性杂志和新闻类杂志,以满足不同乘客的兴趣;准备了纸巾、创可贴、一次性雨衣等生活用品,以备乘客的不时之需;准备了留言簿,乘客可以在上面任意涂写心情,提意见、提建议。不仅如此,遇到心情不好的乘客,张师傅还会给唱歌、讲笑话,来安慰、开导他们。张师傅的贴心服务,让乘客们纷纷赞叹乘坐出租车的过程十分温馨。对乘客们的认可和称赞,张师傅本人也感到很满足。他在闲暇的时候,会翻看那几本写满“感谢”的留言簿,脸上总是会洋溢幸福的笑容,感觉人和人之间充满了温情。

  要让一座城市有“温度”,离不开每位市民的努力,无论是物质帮助还是精神鼓励,无论是一个微笑,还是一把援手。除此之外,城市管理者们的理念倡导和实际行动也十分重要,要少做“雪上加霜”的事情,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友爱氛围。

  “知屋漏者在宇下”,只有格外关注市民的困难,真正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为市民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温暖人心,让我们的城市不仅有漂亮的经济增长指数,也有暖暖的“温情指数”。在这温情的背后,体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包容精神和博大、慈祥的胸怀,更是一种平和而积极的生活态度。

  郑板桥在一首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城市管理者对于市民的疾苦,若是也能有这样的情怀,何愁城市不温情,人们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