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篇 第四章 第二节

市民是主力

  谁是城市真正的主人?不是四通八达的马路,不是高耸入云的大楼,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个市民。没有市民,城市也就无所谓城市,只是一具空壳。因此,建设幸福城市,说到底就是在建设市民的幸福。既然建设市民自己的幸福,每个市民也理应行动起来,成为幸福城市建设的主力。

  如果没有全体市民的参与和努力,一座城市的幸福便无从谈起,幸福城市也会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只有每个市民都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幸福城市过程中的责任并付诸行动,我们的城市才会越来越幸福。

1.人人出力:做幸福城市的建设者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没有市民,没有熙熙攘攘的城市人群,就不会有城市这种组织形式出现,更没有精彩万分的现代城市生活。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市民则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都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城市的走向:如果每位市民身上穿着鲜艳的衣服,这座城市就是色彩斑斓的;如果每位市民脸上都洋溢着微笑,这座城市就是一座微笑之城。

  有位哲人说过:“只要每个人是对的,那这个世界就是对的”。对于建设幸福城市,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市民,都理应成为幸福城市的建设者,为幸福城市出一份力。

  临沂是坐落于鲁南大地的城市,就规模而言,他不算大城市,也没有宏伟的街道或是高耸的地标建筑,但这座城市却长期位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的前列。如果说长春这座城市的幸福感来自于慢生活和浓密的城市森林,杭州的幸福感来自于优美舒适、迷人宜居的风景名胜,那么临沂的幸福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整个城市的市民懂得人人出力,自觉成为幸福城市的建设者。

  对现代人来说,单纯追逐宽阔的马路和钢筋水泥森林的时代已经是过去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生活的舒适度,这也成为衡量幸福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临沂不仅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市民都自愿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而努力,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临沂,看到环卫工人在清理河道垃圾时脸上流淌的汗水,很多下班的市民主动停下来,挽起裤腿加入。有人还自发在河边树立标语,告诫人们:“环卫工人很辛苦,请不要把垃圾扔进河里”。走在大街上,随手把路上的垃圾捡起来的市民越来越多。在小区楼道里,市民发现有张贴的小广告,也都会自觉地清理掉。所以,在临沂街道或小区楼道里,你很难看到随处张贴的小广告。

  临沂市民还十分热情好客。如果到了临沂,市民们淳朴的笑脸让你仿佛回到家一样,周围人洋溢的热情更是让人不舍得离开。临沂市政府也适时采取了户籍制度改革,打开了“怀抱”,伸开双臂热情迎接新的成员。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所谓的城市建设者,并非单纯指那些建筑或道路的建设者,“人人皆可为尧舜”,只要每个市民都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以主人的心态去建设城市,他便是在为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就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建设者。临沂市民的做法更好地为我们诠释了幸福,也让我们看到了幸福最为质朴、单纯的一面。

  不过,很多时候,让每位市民都成为城市的建设者,仍然是一种理想。如果大家“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市民参与公益和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如何调动起来?这仍是很多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在这方面,加拿大温哥华市的一段经历可以带给我们启发。

  1992年,摆在温哥华市长戈登•坎贝尔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温哥华面临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很多问题,市民怨声载道。市长戈登•坎贝尔决定直接把这个烂摊子丢给市民。他要让市民成为城市的主人,来共同建设自己的城市。遗憾的是,当时很多市民对参与城市建设并没有兴趣,特别是年轻人和外来移民。戈登•坎贝尔回忆说,“人们大都关注自己所在的那一小片区域的问题,很少去思考整个温哥华市的未来。”为了鼓励人人参与城市建设,他亲自写信给1000位市民团体的主席,同时随机邮寄给1000户家庭,邀请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终,历经5个多月的时间,温哥华市形成了300个10~15人的讨论小组。为了让讨论小组的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温哥华市还特地为每人制作了一本“工具手册”,其中包含有关城市建设的各种信息。甚至还给每个讨论小组派驻了专业的志愿者,为他们答疑解惑。

  在戈登•坎贝尔和温哥华市政府的积极鼓励下,温哥华的市民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积极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并主动配合政府各项建设工作。同时,因为亲自参与城市建设,温哥华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也大大增强。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人人理应成为幸福城市的建设者。但市民的力量是分散的,如何把市民的热情激发出来,把力量组织起来?政府、企业和NGO组织都可以发挥作用。首先是政府的推动,政府不仅要把市民当做服务对象,更要把市民真正尊重为城市的主人,通过调查、咨询、研讨、听证等方式问政问计于民,并要在市民中间弘扬热爱城市、以城市为家的主人翁精神。只有市民真正热爱自己的城市,才能团结一心,自觉建设自己的城市。

  只有人人都参与到幸福城市的建设中去,幸福城市才能真正建设好,并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

2.个个有责:做幸福城市的维护者

  “城市是我家,幸福靠大家”,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能领悟这句话的实质精神并付诸行动。有些人单纯地认为,只要自己做一些有利于城市发展的事情,或者不做不利于城市发展的行为,即是对于幸福城市的贡献,比如,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外出排队谦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等。其实,这些都是社会道德,甚至法律规定的义务,是每一个市民所应承担的“应有之义”,换句话说,“这是你原本就该做到的!”

  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在享受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便利的同时,也有责任为建设幸福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维护好得来不易的“幸福家园”。维护幸福城市,就是维护自己的幸福。

  做幸福城市的维护者,当城市出现问题,市民们应该主动勇敢地站出来,以城市主人的身份,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

  长沙坐落于湘江之畔,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座城市,毫无疑问就是“热”。这里有吃一口就让人大汗淋漓的湘菜,也有着酷热的天气,而整座城市的市民对外来人口的热情好客更可以让人感到心里热乎乎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长沙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是,日益腾飞的经济也给长沙留下了极为明显的“后遗症”:小广告到处乱飞、诈骗盗窃等事情更是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给热情似火的长沙注入了一丝烦躁,就如同火辣的菜肴一样,让人在享受美味的时候却遍体大汗、舌头发麻。对长沙居民而言,即使经济再发达、收入再高,幸福城市的味道却越来越淡。

  在意识到问题后,长沙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打击小广告、打击违法犯罪、管理流动人口……与此同时,长沙市民自发自动加入其中:许多居民自发组成队伍,和城市清洁人员一起清除小广告,消除这一严重危害市容的“城市牛皮癣”;长沙市民主动和外来人员交朋友、拉家常,让这些长沙新市民感受到暖暖的情谊,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很快,长沙市民自发行动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双管齐下,收到了显著成效,长沙市容面貌和治安环境恢复了往日的美丽与安全,长沙依旧是幸福城市。

  做幸福城市的维护者,无论在遭遇任何思潮的冲击时,都应该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城市的一草一木,以及其他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

  苏州有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园林景观,也有极为浓郁的人文色彩。宜人的风景和气候,以及包容的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灵魂。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苏州市民过着“小桥流水人家”一般的幸福生活,没有因物质诱惑迷失自我、失掉本色。时至今日,走在苏州的街头,随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刺绣,听到温婉迷人的吴语。不仅如此,苏州市民个个都争当城市建设的维护者。每到周末,许多市民会走出家门,到园林中参加劳动,呵护植被、打扫卫生、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或许,市民做的每一件小事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是如果将所有市民的努力集中在一起,便会发现惊人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苏州仍然保持着幸福城市的韵味的原因。

  做幸福城市的维护者,市民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推动幸福城市建设朝更远大的目标前进。

  美国一名程序员发明了一款应用程序叫做SeeClickFix,有了这款应用程序,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拍照随时随地地对乱涂乱画、排水管道堵塞等问题进行举报,这些投诉都会被自动记录在案,并被发送到相关的公共事业部门。自2008年3月面世以来,SeeClickFix已经在美国上千个城市中投入使用,为市民参与城市维护提供了诸多方便,推动了幸福城市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城市是我家、幸福靠大家”这句话,不能仅仅是一句流于形式的口号,而应该是一种切切实实、行之有效的幸福城市建设之道。政府也要看到市民在维护幸福城市方面的力量,为市民发挥相应的维护作用,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政府要将部分自治权利交给市民,帮助市民树立主人翁思想。只有一个城市的市民体验到被尊重感,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将城市当做自己的家,才能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城市。

  此外,政府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市民发出倡议书,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市民的参与,对表现积极的市民给予相应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激发市民热爱家园、自觉维护城市形象的热情,形成“人人爱城市,人人管城市”的良好社会风尚,共同维护幸福城市的现在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