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篇 第三章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谋求并建立国际资源循环基地

  1968年3月,北九州市的各家医院接治了一些奇怪的病人:他们眼睑浮肿、全身长满了红色的疙瘩、肌肉疼痛、四肢麻木、肝功能下降、胃肠道功能紊乱,医生对此束手无策,很多人因为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病很快就在北九州蔓延开来,受害者达1万多人。

  这个令人震惊的事件爆发之后,日本卫生部门迅速展开追踪调查,发现北九州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的时候,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这种有毒的米糠油销往世界各地,造成了多人中毒死亡的严重后果。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八大环境公害之一“多氯联苯污染事件”。

  “多氯联苯污染事件”的爆发,给了北九州政府重重一击,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注重经济发展、不计后果的发展方式,必定会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痛苦。从那之后,北九州开始将“产业振兴”和“环境保护”进行结合,大力实施“产业环境化、环境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力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北九州发展循环经济,在当时还有另一重背景。1985年,七国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使北九州以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遭受重创,最终导致北九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繁荣迅速走向低迷,于是北九州的政府和企业界开始寄希望于在循环经济中找到新的突破点。

  一边是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迫使当地政府不得不抛弃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边是在循环经济中可能孕育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双重因素的推动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北九州的必然选择。

  1993年,北九州首先提出“废弃物治理及循环利用代替处理”的基本政策。在这项政策的指导下,垃圾不仅不对环境产生破坏,通过环保清洁的焚烧方式,还可以为居民供热、供电,成为有价值的工业原料。也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出台了《家电回收法》,家电生产企业有义务回收废弃家电,居民丢弃废旧家电需要交纳相应的费用,如果随意丢弃废旧家电则被视为违法行为。

  后来,日本逐渐开始对汽车、建筑垃圾、废旧木材、塑料等多种商品进行回收。废旧物品的回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催生了北九州资源再生市场的活跃,从二手车店、书店到二手日用品店等,很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到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

  为了进一步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北九州人大胆策划并推行了“ECO- TOWN”工程。这项工程的宗旨是“堵住废物源头,推进废物利用,靠环境产业振兴地方经济,创造资源循环型社会”,于1997年7月获得日本政府的批准正式立项,成为日本第一个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在实施这项工程的过程中,北九州政府在若松区洞海湾的填海地区专门规划出了两大区域,用来从事环保产业的研究开发和实验性生产等。在科技开发试验区,是20多个由政府、大学和企业联合办起来的研究所。在综合环境工业区,则是汽车、家电、医疗器械等废品的处理厂和再循环利用工厂。

  从2002年起,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不产生任何废弃物的“零排放”生态系统,并力争把北九州发展成为亚洲的国际资源循环和环境产业基地。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北九州在全市范围内共设立了26个针对生活和工业垃圾的专用循环装置。北九州八幡制铁所的资料显示,“在最终生成物里,无法利用的废物仅占总质量的2%”。

  环保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产业,从1960年到2003年,为发展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日本中央政府、北九州地方政府和各大企业总共投入了8000亿日元资金。然而,如果只是投入而不产出,就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北九州的循环经济,其主要投资来源还是企业。除了环保技术的保障,北九州企业投资环保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2005年1月生效的日本《汽车报废回收再利用法》中规定,不管是购买新车还是二手车,消费者必须根据汽车排放量的大小缴纳1万~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00~1200元)的报废处理费用。而这些费用,按照规定都将被转入八幡制铁所等承担环保任务的企业,用以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今,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北九州重要的支柱产业,还形成了以废弃物回收利用、污水处理、新能源等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今天走进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呈现在眼前的是宽广干净的马路和路旁的绿树成荫,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正置身于工业园区。虽然烟囱林立,但烟雾弥漫的景象已经难以看到,因为这些烟囱里排放出来的并不是烟尘,而是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气体。从“七色”到“无色”,北九州这座城市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摒弃了传统的“末端治理”,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治污模式。

  总结北九州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有:由政府主导,企业作为主要参与者,而社区、市民各方提供充足的支持;充分的财政支持和环境教育;积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北九州市政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促进了环保项目的实施,在整体规划中体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适时调整法律法规,并提倡实施信息的公开化等,这是值得中国的很多城市借鉴的经验。

  对于北九州的治污历程,北九州市市长末吉先生曾颇有感触地说,北九州走的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给北九州人民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而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看似是一条“经济至上”的道路,其实质却是很不“经济”的,因为北九州在治理环境污染上的投入非常巨大,如果在公害发生前就预防、治理,损失要小得多。可见,“透支”环境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只有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谋求幸福城市建设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