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色烟城”到“星空之城”,绝对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单位的功劳,而是全社会共建的结果。
为了北九州的复兴蓝图,从政府到企业,从学者到普通市民,都把环保提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坚持树立生态文明观,积极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政府先后采取了包括缔结防止公害的协议、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相应的监管中心等多项措施。1963年,北九州设立的公害防止对策审议会,在后来北九州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0年,北九州还制定了《北九州市公害防止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规定企业必须对排放出的污染物进行适当的处理,不得以“商业机密”为借口隐瞒防止公害方面的相关信息。政府的这些举措,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导向,在全市范围内的环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当地的企业也纷纷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引进先进的防治污染方面的技术、设备和人才,逐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比如1973年,北九州市确立了3年内削减70%的硫氧化物排放物这一目标,并要求硫氧化物排放量较多的48家工厂出具了改良计划书,这些工厂通过引入排烟脱硫装置、使用低硫磺重油等措施,不到3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政府的预定目标。
从民众的角度来说,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观念,积极完成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彻底告别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模式,身体力行地开始绿色消费、绿色生活。
终于,经过日本社会各界20多年的共同努力,曾经的“七色烟城”奇迹般地变成了今天璀璨明亮的“星空城市”。
回顾日本治理环境污染的历程,日本能够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离不开相关环保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全民环保观念和环保习惯的养成。
在今天的北九州,即使是学龄儿童都知道,北九州每天产生的垃圾能装满24间教室,再有两三年的时间,日本所有的垃圾掩埋场都将填满。北九州市立曾根东小学甚至投资1亿日元,建设了学校的环保系统,并在不同年级开展清理滩涂、回收废品、上街宣传等环保体验活动,使学生们从小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其实,不只是北九州,整个日本的环保意识和理念都值得我们学习。有记者曾经在日本的一家旅馆见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看上去刚上小学的小女孩,踮着脚问前台的服务员,为何旅馆只有一个垃圾桶,垃圾该怎么分类,直到服务员微笑着告诉她这些垃圾收走后会有人进行分类的,小女孩才放心地离开。
“环境利健康”,是幸福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营造一个健康宜居的环境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每一个市民的责任,只有把环保的理念和意识贯穿到每一个人的内心,让每一个人都自觉地行动起来,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才不会遥远。日本北九州,乃至整个日本治理环境污染的经验,已经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值得每个幸福城市建设者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