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民谣这样说: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让人想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中国古语。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个人事业、企业管理,更适用于城市建设。
杭州的城市管理者就非常注重细节。从大街小巷的改造到快速公交的设立,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到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从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的“春风行动”到“新杭州人”的“八个有”,无数细节体现着城市管理者的用心。
以杭州市出台的落实外来务工人员生产生活的“新杭州人”的“八个有”政策为例,这“八个有”包括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安全、有组织。
自2008年开始,为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杭州市就业服务局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构筑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社会培训网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方面,为了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在杭州市城乡实行义务教育免杂费的基础上,还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交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借读费;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城郊结合部,重点新建、改扩建更多社区卫生服务站,主城区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站,改扩建5个中心、20个站,力求让外来务工人员享有同城的医疗卫生保健;在养老方面,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双低”养老保险办法,降低缴费比例,进一步减轻外来务工人员负担。
此外,杭州还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机制,所有遭遇突发性危难险情或因为重大疾病导致生活难以为继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发出求助。所有这些政策的细致入微,让“新杭州人”在安居乐业的同时,内心也感受到一份浓浓的暖意。
还有一项举措也体现了杭州市管理者注重细节的管理理念。2008年5月1日,为了破解城市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杭州敢为人先,迎来了国内第一个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开通。按照杭州市的规定,16~70周岁之间、具有熟练自行车骑行能力的需求者,可以凭借杭州公交IC卡及开通公交功能的市民卡,在租车服务点办理租车或还车。对于没有IC卡的市民和外地游客,杭州市政府也做了充分考虑,他们可在各固定标准式公共自行车租用服务点及杭州公交IC卡发售、充值点,凭本人身份证等证件,交300元现金作为租车信用保证金和消费资费押金,办理杭州公共自行车租用卡。一小时内免费,一小时至两小时收取一元租车服务费,两小时以上至三小时租车服务费为两元,超过三小时按每小时三元计费。
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开通,在全市范围内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特别是来杭州旅游的人,当他们发现竟然可以骑着自行车游览西湖时,惊讶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这样的旅行体验既满足了观光需要,又别有一番情趣。
同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生活在杭州的人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为提升城市幸福感,努力让全体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终、住有宜居”而不断努力的细节,以及其中的良苦用心。
城市建设最怕的就是因小失大,很多人只热衷于干“大事”,总想来点儿“大手笔”,对很多那些“小事”却不重视,甚至是不屑一顾。他们忽视了一点:城市环境恰好反映在那些小细节和小事上,只有干好“小事”,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也才能真正实现“以市民的方便为方便,以市民的舒适为舒适”。实际上,从人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人们从细微中感受变化,其效果远比干好大工程更好。
可以想象,当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让人感动甚至激动的细节变化时,无论是市民还是过客,都必然会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人性化和人文化的关怀,并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和认同感。